央音要闻
青年学子的新时代之音——记2015级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毕业作品音乐会
- 作者:王德龙(文) 胡晶莹(图)
-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 发布日期:2018-07-10 10:36:00
中国当代音乐的向前发展,离不开朝气蓬勃的新一代音乐家与高水准的新音乐作品。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肩负着引领中国的音乐事业不断开拓创新的旗手使命。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培养的新一届硕士毕业生竭心尽力谱写的新作品,也得到了各方的期待与关注。2018年6月25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管弦系、指挥系联合主办的《2015级作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拉开帷幕。八位优秀青年作曲家的新作依次上演,分别为李博禅《听禅》、朱雨晴《The Prelude》,李歌立《第二交响曲》,杨青《Alice》,胡晶莹《时辰制》,陈思慧《破阵》,何艺源《凯风自南》,以及刘思齐的《鱼腹中的三日三夜》。八部作品由四位杰出的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四位教授陈琳、沈浩、杨力、林涛以独树一帜的指挥风格、严谨的专业精神,分别执棒呈现。
在当晚音乐会的开场曲目《听禅》中,李博禅成功地展现了他精湛的配器技术。乐曲虽然在音乐创意上仍有突破空间,但在音响饱和度上堪称优秀:各段落不同的声部组合经过了作曲家的周密考虑,音响搭配极为合理。在音乐结构设计方面,《听禅》的叙述方式清晰明了,连接部水到渠成。该作品体现了作曲家本人出色的作曲技术,也满足了在场听众对于交响乐队作品声场的期待。
朱雨晴作品《The Prelude》的开场有如同科里利亚诺第一交响曲般的宏大气魄,并且将长气息单音的写作技术作为主要的声音特点贯通全曲。《The Prelude》在木管组的写作上有精致的设计,使得木管组与弦乐组的配合相得益彰。
李歌立的《第二交响曲》中融入了德国近现代音乐的精密化写作技术,对细节的音响效果有很强的控制力。该作品以纷繁绚烂的音色变化为特色,这一特点在第一乐章中更为突出。
以多元化舞台效果呈现而论,杨青的作品《Alice》颇为新颖。她创新性地运用塑料管旋转产生的频率模仿海洋声,配合预制的电子声效与现场人声一道展现海洋与群鲸的互动。她的配器语言从印象派风格出发,在古典与当代的美学中自由穿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本人在本次演出中登台献唱,让现场听众耳目一新。以多样化运用声音媒介作为主要表达手段,《Alice》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胡晶莹的作品《时辰制》是当晚音乐会中时值最长的乐曲,该曲的主旨是将中国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列在四个乐章中呈现。细致入微的结构设计使得四个乐章的音响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整部作品的音乐语言又不失统一。在音乐气质方面,《时辰制》并不直接使用五声调式,但仍颇具中国神韵。如果个别段落的时长能稍作精简,《时辰制》堪称近年来由中国青年作曲家创作的杰出交响作品之一。
谈及声场之强、音量之最,陈思慧的《破阵》冠绝全场。虽然在音响设计上略显霸道,但全曲大开大合的断句手法配合铜管和打击乐交相辉映地写作技术,精彩地展现了金戈铁马、杀气腾腾的战争画面。
《凯风自南》为何艺源源自诗经《凯风》的创作,借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无常命运的思索。整部作品设计工整,配器有序。
本场音乐会的压轴作品为刘思齐的《鱼腹中的三日三夜》。该作品颇具故事性,由延绵不绝的泛音、清脆梦幻的高音打击乐器、和低音铜管极具特色的渐强声效组成的音响,成功地刻画了在鱼腹中和现实世界之间游走的猎奇状态。
在当晚的演出中,成立刚刚一年的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乐团在音准方面无可挑剔,在整体声音上玲珑剔透,节奏整齐划一。能够在有限的排练时间内高水准地上演一场卓越的新作品音乐会,体现出指挥家们与乐团成员们对当代音乐语言的熟悉和独到的理解。
我在过往七年的留学生涯中游历了美国与欧洲的多家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成立职业的学院交响乐团,在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学院中堪称首创。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自成立以来展现出独一无二的将教学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在海内外推广高雅艺术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当代音乐要从高原登上高峰,作曲家和指挥家是极为重要的两类人才。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在培养人才的层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诚恳地说,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建立,是开创性与建设性集中体现的成功创举。
在当晚的音乐会开场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教授做了感人至深的演讲:“改革开放至今有四十年了。四十年前,我的作曲老师苏夏先生曾经对我感叹过‘你们赶上了好时光。’而如今,我也一次次对同学们讲同样的话,‘你们赶上了好时光,你们遇到了伟大的时代!’我衷心地希望你们努力进取,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不辜负所处的大好时光。祝你们前程远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