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音要闻

2018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BICW)活动综述

  • 作者: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  
  •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 发布日期:2018-08-02 18:25:00

  一场色彩斑斓的音乐旅行

  记“2018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

  7月22日晚,2018年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圆满落幕。在掌声和欢笑声中,大家相互道别。

  为期9天的大师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大师、音乐理论学者、青年作曲家和优秀演奏家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在这里,他们探索创新性的作曲理念和方法;在这里,他们分享创作经验,开拓国际视野;在这里,他们排练修改作品,得到快速成长;在这里,他们用音乐进行交流,并将交流化为音符,收获了一份真挚的友谊。

  本届大师班特邀具有国际声望的作曲教授为音乐学子们授课,他们分别是克里斯汀·伍兹教授(奥地利格拉茨音乐与戏剧艺术大学),崔宇晸教授(首尔国立大学),张豪夫教授(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徐仪教授(旅法作曲家);大师班同时邀请了王次炤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郭文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为客座教授。此外,大师班还力邀由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领衔的奥地利最富创新,最多才多艺的新音乐乐团——PHACE当代音乐乐团,作为演奏乐团。他们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民乐演奏家共同承担了大师班的排练演出任务。

  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像是一趟音乐专列,带领大家来到不同的站点,领略沿途不一样的音乐风景。

  2018.07.14  2018BICW隆重开幕

 

  第一站

  A组学员作品公开排练,个别课、小组课

  7月15日上午9时,A组学员作品公开排练在歌剧音乐厅举行。8位A组入选学员——孙嘉泽、孟桓锋、郭海萌、崔丹、林舒瑜、邓欣源、陈曦、马晓晴,携作品依次亮相。全体授课教授仔细听审了乐队排练,对学员的作品进行简短点评,话虽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学员们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大师班特别在公开排练环节增设了乐谱投影,使在场学员们可以一边对照乐谱,一边听排练。经过一天高密度的紧张排练,学员们将内心飞扬的音色想象和实际音响合而为一。在接下来的课程时间内,他们根据教授的建议,针对排练中发现的不足,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为作品最后在音乐会上的完美呈现打下基础。

  在大师班接下来的个别课和小组课中,每一位学员都获得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著名作曲家的机会。各位授课教授将自己的经验与年轻作曲家分享,传授作曲技法,给年轻学子们带来许多帮助。

  2018.07.15  2018BICW排练剪影

  第二站——学术讲座

  大师班共安排了7场内容丰富的专业学术讲座,涵盖了创作、演奏、美学、建筑学、音乐剧、歌剧等方面。

  2018.07.14

  克里斯汀·伍兹教授讲座  《复调音乐》  翻译:夏苒

  克里斯汀·伍兹教授在题为《复调作曲:如何无层级地对音乐进行构思、演奏及解读》的讲座中,对音乐作品如何实现“文化维度”和“技巧维度”的有机融合展开讨论,阐述了“共时性”和“无层级模式”在跨文化音乐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8.07.16  王次炤教授讲座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

  王次炤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中,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儒道思想的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审美特征,并呼吁在当代创作里体现出传统美学的精神。

  2018.07.17  张豪夫教授讲座《探源中国美学》

  张豪夫教授在《探源中国美学,创建自我风格》中,与听众分享了自己近三十年创作实践的结晶——“多重倚音写作风格”,并探讨如何把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用现代思维、语言、形式、技巧予以表现。

  2018.07.19  徐仪教授讲座  《中国魂,法国心》

  徐仪教授在题为《中国魂、法国心》的讲座中,通过介绍她扎根于中法文化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经验,带领学子们一起探索精神境界和创作技术领域的中西交融。

  2018.07.20  崔宇晸教授讲座  《二十一世纪韩国音乐剧的创作》  翻译:玄旭初

  崔宇晸教授在《二十一世纪韩国音乐剧的创作》中,以自己多部“将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糅合”的音乐剧作品为例,探讨了当今多媒体高度发达背景下的音乐剧创作问题。

  2018.07.21  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讲座  《音乐与空间》  翻译:夏苒

  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在《音乐与空间》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指挥演奏经验,为大家分析了作曲家、演奏家以及记谱法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将音乐、空间、建筑风格联系起来加以讨论,开启了在座学子们的音乐想象。

  2018.07.22  郭文景教授讲座《歌剧创作的三个问题》

  郭文景教授在《歌剧音乐创作的三个问题》中,结合《骆驼祥子》、《狂人日记》两部作品,与我们分享了他在歌剧创作领域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生动阐述了“音乐结构与文学的关系,用音乐刻画人物,音乐中的语言”三个问题,让人受益匪浅。

  第三站——两场音乐会

  本届大师班为听众奉献了两场精彩的音乐会——《PHACE当代音乐乐团与教授作品音乐会》、《A组学员作品音乐会》。两场音乐会都面向全球进行同步视频直播,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参与演出的是由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指挥的PHACE当代音乐乐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民乐演奏家。特别要提及的是,由于PHACE乐团大提琴手意外生病,大师班邀请了本院的优秀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付迎娟来临时接替,她以出色的演奏能力完成了排练演出任务,得到乐团指挥和成员的高度评价。

  7月17日晚,教授作品音乐会率先上演,整场音乐会作品风格迥异,体现了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对音乐的多样思考。张豪夫教授的《二人台》宛如莫奈或透纳的风景画,笼罩在神秘而迷离的光影色彩中,这层遥远的距离感使听众对戏台上的二人表演心生敬畏,为作品增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崔宇晸教授的《梦径》具有东方的审美色彩,其中选用肖邦前奏曲的“雨滴”主题,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肖邦式悲剧性的东方悲怆色彩。徐仪教授的《大归》把听众一下带入庄子的“逍遥”世界之中,作品用宏大的篇幅(4个部分)和丰富的技法完整地呈现庄子《知北游》中死生转换的超自然哲学境界。秦文琛教授的《太阳的影子Ⅷ》分为三个乐章,“夜空”乐章中,管乐器的长线条相互衔接、变换、交织、缠绕,犹如用手术刀解刨草原上的风,释放出其中最细微的音响震颤。“唢呐”乐章,大铙钹与三件管乐的和鸣震撼人心。克里斯汀·伍兹教授的《墙》在观众席中设置了埙和古筝两样乐器,配合舞台上的室内乐演奏和电子音乐音效,塑造了多层声场,竖起一道道纵向横向的音墙,力图表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交融。

  7月22日下午16时,大师班的重头戏——A组学员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上演。经过技艺精湛的PHACE当代音乐乐团的高强度排练,经过作曲教授的点拨、修改,8位A组学员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他们的作品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孙嘉泽的《疏影·暗香》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意,通过四个部分来展现音色的明暗和情绪的起伏。孟桓锋的《光怪陆离》分两个部分,旨在通过强弱、快慢、音区音色变化来突出音乐的戏剧性。郭海萌的《挽歌·秦淮情》以“十三钗主题”与“教堂圣咏主题”为发展线索,用音乐奏响一曲挽歌,反思1937年战争绝境中的人性救赎与生命意义。崔丹的作品《远方》,上行的音型像是出航的号角、远方的回响,从开始贯穿到乐曲结束,预示着人们对内心静谧“远方”的向往。林舒瑜的《暗纹Ⅱ》尝试用精巧的音乐线条,描绘在暗黑色布料之上黑线绣出的图案,在单一色调中观察各种纹饰的姿态和层次。邓欣源的作品《槐序》,构思源于时间和自然的关系,全曲分为5个片段,由一个悠远的序幕引入展开,乐器层层叠入交织后再慢慢退却。陈曦的作品《落云川》运用中西混合室内乐的形式刻画西域音响色彩,描述神奇的飞天形象从祥云中缓缓向人间降落的动人情景。马晓晴的《不破》受到一组木质材料拼贴画的启发,以木、水、颜色为线索,分为性格截然不同的3个乐章,展现出相融相斥的状态。

  8部作品虽然难易程度不一,但我们能从中听到年轻的才思和迸发的想象力,看到对西方现代音乐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对中国传统审美的努力追求。音乐会结束后,大师班4位授课教授和特邀乐团指挥组成独立评审委员会,对8部作品进行了打分评比。最终,孟桓锋的作品《光怪陆离》获得最佳作品奖。郭海萌的《挽歌·秦淮情》,林舒瑜的《暗纹Ⅱ》,邓欣源的《槐序》,陈曦的《落云川》4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

  创办于2011年的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到今年已经开办了八期。2011年,在陈怡、唐建平教授的倡议下,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首度开班。第一届大师班由郭文景教授担任艺术总监,贾国平、郝维亚教授担任执行总监。秦文琛教授和陈泳钢教授随后加入团队。2014年,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微信公众号创立。之后,夏苒、李听非、纪宇、田田等年轻教师相继加入大师班团队,为大师班注入了新鲜血液。这几年,还有不少作曲系和外系的同学踊跃充当志愿者,为大师班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今年,大师班两场音乐会面向全球进行同步视频直播。经过8年的发展、完善以及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整个大师班的安排合理紧凑,逐步成为一个助推青年作曲家快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暑期作曲交流平台。

  美妙的音乐旅程暂告一段落,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学员们将带着大师班的学到的知识投入到新一年的创作中去。大家期待明年盛夏时节,再相聚!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 Copyright www.ccom.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57号

京ICP备05064625号

央音要闻

2018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BICW)活动综述

作者: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来源:中央音乐学院更新日期:2021-05-13 16:27:11发布日期:2018-08-02 18:25:00本栏目内容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维护

  一场色彩斑斓的音乐旅行

  记“2018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

  7月22日晚,2018年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圆满落幕。在掌声和欢笑声中,大家相互道别。

  为期9天的大师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大师、音乐理论学者、青年作曲家和优秀演奏家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在这里,他们探索创新性的作曲理念和方法;在这里,他们分享创作经验,开拓国际视野;在这里,他们排练修改作品,得到快速成长;在这里,他们用音乐进行交流,并将交流化为音符,收获了一份真挚的友谊。

  本届大师班特邀具有国际声望的作曲教授为音乐学子们授课,他们分别是克里斯汀·伍兹教授(奥地利格拉茨音乐与戏剧艺术大学),崔宇晸教授(首尔国立大学),张豪夫教授(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徐仪教授(旅法作曲家);大师班同时邀请了王次炤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郭文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为客座教授。此外,大师班还力邀由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领衔的奥地利最富创新,最多才多艺的新音乐乐团——PHACE当代音乐乐团,作为演奏乐团。他们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民乐演奏家共同承担了大师班的排练演出任务。

  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像是一趟音乐专列,带领大家来到不同的站点,领略沿途不一样的音乐风景。

  2018.07.14  2018BICW隆重开幕

 

  第一站

  A组学员作品公开排练,个别课、小组课

  7月15日上午9时,A组学员作品公开排练在歌剧音乐厅举行。8位A组入选学员——孙嘉泽、孟桓锋、郭海萌、崔丹、林舒瑜、邓欣源、陈曦、马晓晴,携作品依次亮相。全体授课教授仔细听审了乐队排练,对学员的作品进行简短点评,话虽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学员们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大师班特别在公开排练环节增设了乐谱投影,使在场学员们可以一边对照乐谱,一边听排练。经过一天高密度的紧张排练,学员们将内心飞扬的音色想象和实际音响合而为一。在接下来的课程时间内,他们根据教授的建议,针对排练中发现的不足,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为作品最后在音乐会上的完美呈现打下基础。

  在大师班接下来的个别课和小组课中,每一位学员都获得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著名作曲家的机会。各位授课教授将自己的经验与年轻作曲家分享,传授作曲技法,给年轻学子们带来许多帮助。

  2018.07.15  2018BICW排练剪影

  第二站——学术讲座

  大师班共安排了7场内容丰富的专业学术讲座,涵盖了创作、演奏、美学、建筑学、音乐剧、歌剧等方面。

  2018.07.14

  克里斯汀·伍兹教授讲座  《复调音乐》  翻译:夏苒

  克里斯汀·伍兹教授在题为《复调作曲:如何无层级地对音乐进行构思、演奏及解读》的讲座中,对音乐作品如何实现“文化维度”和“技巧维度”的有机融合展开讨论,阐述了“共时性”和“无层级模式”在跨文化音乐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8.07.16  王次炤教授讲座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

  王次炤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中,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儒道思想的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审美特征,并呼吁在当代创作里体现出传统美学的精神。

  2018.07.17  张豪夫教授讲座《探源中国美学》

  张豪夫教授在《探源中国美学,创建自我风格》中,与听众分享了自己近三十年创作实践的结晶——“多重倚音写作风格”,并探讨如何把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用现代思维、语言、形式、技巧予以表现。

  2018.07.19  徐仪教授讲座  《中国魂,法国心》

  徐仪教授在题为《中国魂、法国心》的讲座中,通过介绍她扎根于中法文化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经验,带领学子们一起探索精神境界和创作技术领域的中西交融。

  2018.07.20  崔宇晸教授讲座  《二十一世纪韩国音乐剧的创作》  翻译:玄旭初

  崔宇晸教授在《二十一世纪韩国音乐剧的创作》中,以自己多部“将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糅合”的音乐剧作品为例,探讨了当今多媒体高度发达背景下的音乐剧创作问题。

  2018.07.21  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讲座  《音乐与空间》  翻译:夏苒

  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在《音乐与空间》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指挥演奏经验,为大家分析了作曲家、演奏家以及记谱法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将音乐、空间、建筑风格联系起来加以讨论,开启了在座学子们的音乐想象。

  2018.07.22  郭文景教授讲座《歌剧创作的三个问题》

  郭文景教授在《歌剧音乐创作的三个问题》中,结合《骆驼祥子》、《狂人日记》两部作品,与我们分享了他在歌剧创作领域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生动阐述了“音乐结构与文学的关系,用音乐刻画人物,音乐中的语言”三个问题,让人受益匪浅。

  第三站——两场音乐会

  本届大师班为听众奉献了两场精彩的音乐会——《PHACE当代音乐乐团与教授作品音乐会》、《A组学员作品音乐会》。两场音乐会都面向全球进行同步视频直播,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参与演出的是由拉尔斯·米勒卡什教授指挥的PHACE当代音乐乐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民乐演奏家。特别要提及的是,由于PHACE乐团大提琴手意外生病,大师班邀请了本院的优秀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付迎娟来临时接替,她以出色的演奏能力完成了排练演出任务,得到乐团指挥和成员的高度评价。

  7月17日晚,教授作品音乐会率先上演,整场音乐会作品风格迥异,体现了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对音乐的多样思考。张豪夫教授的《二人台》宛如莫奈或透纳的风景画,笼罩在神秘而迷离的光影色彩中,这层遥远的距离感使听众对戏台上的二人表演心生敬畏,为作品增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崔宇晸教授的《梦径》具有东方的审美色彩,其中选用肖邦前奏曲的“雨滴”主题,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肖邦式悲剧性的东方悲怆色彩。徐仪教授的《大归》把听众一下带入庄子的“逍遥”世界之中,作品用宏大的篇幅(4个部分)和丰富的技法完整地呈现庄子《知北游》中死生转换的超自然哲学境界。秦文琛教授的《太阳的影子Ⅷ》分为三个乐章,“夜空”乐章中,管乐器的长线条相互衔接、变换、交织、缠绕,犹如用手术刀解刨草原上的风,释放出其中最细微的音响震颤。“唢呐”乐章,大铙钹与三件管乐的和鸣震撼人心。克里斯汀·伍兹教授的《墙》在观众席中设置了埙和古筝两样乐器,配合舞台上的室内乐演奏和电子音乐音效,塑造了多层声场,竖起一道道纵向横向的音墙,力图表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交融。

  7月22日下午16时,大师班的重头戏——A组学员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上演。经过技艺精湛的PHACE当代音乐乐团的高强度排练,经过作曲教授的点拨、修改,8位A组学员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他们的作品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孙嘉泽的《疏影·暗香》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意,通过四个部分来展现音色的明暗和情绪的起伏。孟桓锋的《光怪陆离》分两个部分,旨在通过强弱、快慢、音区音色变化来突出音乐的戏剧性。郭海萌的《挽歌·秦淮情》以“十三钗主题”与“教堂圣咏主题”为发展线索,用音乐奏响一曲挽歌,反思1937年战争绝境中的人性救赎与生命意义。崔丹的作品《远方》,上行的音型像是出航的号角、远方的回响,从开始贯穿到乐曲结束,预示着人们对内心静谧“远方”的向往。林舒瑜的《暗纹Ⅱ》尝试用精巧的音乐线条,描绘在暗黑色布料之上黑线绣出的图案,在单一色调中观察各种纹饰的姿态和层次。邓欣源的作品《槐序》,构思源于时间和自然的关系,全曲分为5个片段,由一个悠远的序幕引入展开,乐器层层叠入交织后再慢慢退却。陈曦的作品《落云川》运用中西混合室内乐的形式刻画西域音响色彩,描述神奇的飞天形象从祥云中缓缓向人间降落的动人情景。马晓晴的《不破》受到一组木质材料拼贴画的启发,以木、水、颜色为线索,分为性格截然不同的3个乐章,展现出相融相斥的状态。

  8部作品虽然难易程度不一,但我们能从中听到年轻的才思和迸发的想象力,看到对西方现代音乐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对中国传统审美的努力追求。音乐会结束后,大师班4位授课教授和特邀乐团指挥组成独立评审委员会,对8部作品进行了打分评比。最终,孟桓锋的作品《光怪陆离》获得最佳作品奖。郭海萌的《挽歌·秦淮情》,林舒瑜的《暗纹Ⅱ》,邓欣源的《槐序》,陈曦的《落云川》4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

  创办于2011年的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到今年已经开办了八期。2011年,在陈怡、唐建平教授的倡议下,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首度开班。第一届大师班由郭文景教授担任艺术总监,贾国平、郝维亚教授担任执行总监。秦文琛教授和陈泳钢教授随后加入团队。2014年,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微信公众号创立。之后,夏苒、李听非、纪宇、田田等年轻教师相继加入大师班团队,为大师班注入了新鲜血液。这几年,还有不少作曲系和外系的同学踊跃充当志愿者,为大师班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今年,大师班两场音乐会面向全球进行同步视频直播。经过8年的发展、完善以及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整个大师班的安排合理紧凑,逐步成为一个助推青年作曲家快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暑期作曲交流平台。

  美妙的音乐旅程暂告一段落,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学员们将带着大师班的学到的知识投入到新一年的创作中去。大家期待明年盛夏时节,再相聚!

 

  • 相关附件: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