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三幕大型原创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在世纪剧院成功首演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5-10-14 18:30: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2:07

  

  我院作曲系副教授常平作曲的大型原创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于2015年10月10日在北京世纪剧院成功首演,11日连续演出。10日首演时,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我院副院长周海宏等与首都各界群众千余人观赏演出。文化部原领导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和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高占祥、我院党委书记郭淑兰及文艺界专家教授等观看了11日的演出。我院指挥系主任、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教授担任艺术总监并指挥演出。

  该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文化部主办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中央歌剧院的重要剧目。由俞峰教授和国家一级编剧胡绍祥共同编剧、国家一级导演王湖泉执导、青年舞美设计师龚然担任舞美设计,由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唱家尤泓斐、秦侃如、徐森、韩钧宇、杨金霞、李楠、尹海、贾令、阮余群、于海霞、赵一峦等担纲主演。10日演出尤泓斐饰演女主角春兰,徐森饰演男主角马百川;11日演出秦侃如饰演女主角春兰,韩钧宇饰演男主角马百川。

  抗战题材对于影视剧、戏剧、歌剧来说是一个常见题材,而这部歌剧和以往此类剧作相比无论是戏剧性还是音乐性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据悉,三幕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题材来自于主创人员太行山革命老区采风所得。第一幕,在八路军的征兵动员中,民兵马百川要为父兄报仇,立誓参军抗日,而与妻子春兰发生争执;被日寇杀子逼疯的嫂子秀英的出现,坚定了众乡亲抗战的决心,百川娘表示等春兰生下孩子,百川再参军上战场。第一幕表现了在残酷的抗日战争背景下,普通中国老百姓的悲惨生活,以及面对这一空前的民族危机每个个体的精神面貌。如果说第一幕是个大的图景,那么第二幕则着力放大一个普通家庭在残酷战争中的生离死别。为掩护八路军交通员王长胜,马百川与母亲和即将临盆的妻子对面不能相认,而要做生死诀别。第三幕女主角春兰为婆婆和丈夫百川下葬,八路军战士以胜利的战果来为百川送行,最后春兰穿上军装,替夫参军抗日,军民同仇敌忾,高唱“一轮红日照太行”,表达了军民一心,坚决抗日,实现民族解放的气概。歌剧题材的真实性、戏剧性深深感染了观众。

  歌剧的音乐创作紧扣戏剧发展,对于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的强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特别典型的第二幕中百川与娘、妻子生离死别的咏叹调。第三幕开始,军民为百川送葬的雄壮沉痛的大合唱,与春兰凄婉的内心独白的咏叹调形成交替。乐队色彩上,代表群众形象的低沉有力的铜管、大鼓,动人心魄的旋律,与刻画春兰的竖琴、弦乐形成色彩、力度、情感多方面的对比;这种合唱与独唱,以及丰富的乐队效果,无论对推动群体精神升华,还是女主角性格转化,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音乐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太行山区的色彩,听众又无法清晰的从音乐中分离出原始的民间传统音乐素材。如第二幕百川娘唱的“三月里来…,四月里来…”表现为典型的民歌风格,但又不是简单的原始民歌引用,形式上以变化分节歌的方式适应歌剧表达的需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的作曲者常平说“音乐中运用了山西民歌的素材,但没有刻意去张扬民歌风格,而是将山西民歌素材解构为更加细微的元素融入到自由的情感表达当中,回避了口号式的呐喊,而着重一个‘情’字,而怎样把这个‘情’字写的更深刻,是这部歌剧创作的难点,有没有成功,要靠听众来评判。”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沉痛的一页,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世世代代铭记于心。这部歌剧作为典型的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目的非常鲜明,就是铭记历史,唱响中国民众捍卫家园的歌谣,用中国人民的抗日故事,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创作者“力图从全新的角度去打造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其重点在于怎样从更深的感情层面入手,去表述人民投身抗日的必然。”(常平)创作者也正是以这种真情投入创作、排演,再现这片土地上所遭受的苦难,和人民的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战斗。歌剧从创作到排演,创作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是常态,为了很多细节争执、不断修改,体现了创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主要演员无论演唱还是舞台表演都可圈可点。

  通常来说,现场观众的真实反映是演出是否成功的一面镜子,10日、11日连续两晚的演出都是满场,很多观众是含着眼泪看完演出,其中不乏上小学的孩子。虽说一部作品成功与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更多舞台实践去检验,但是当下的鲜花、泪水和掌声正是对创作者最好的褒奖,更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最恰当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