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及作品奖颁奖典礼在我院举行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2-01-18 15:15: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9:45

   
   
  2011年12月23日,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钢琴、合唱)及理论评论奖颁奖庆典在我院举行。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吴祖强,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组委会主任、总评委员会主任、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组委会副主任、总评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书记处书记徐沛东,中国音协副主席王次炤、余隆、叶小纲,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奖、理论评论奖获奖嘉宾,评委、音乐评论学会等百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颁奖活动由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秘书长、中国音协副秘书长韩新安主持。

  鉴于我国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与钢琴、合唱事业的大发展同原创优秀新作品创作匮乏的现实,因此,本届“金钟奖”组委会为表彰和鼓励理论研究与创作的发展,首次为“理论评论奖”(论文)与“作品奖”举行了专门的颁奖典礼。特别值得一提的首次举办的“理论评论奖”论文评奖,参选论文时间跨度从1979年至2010年,集中展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32年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重大理论成果;“合唱作品奖”则突出了作品的时代性,即汇集了自2004年以来创作的新作品,此外“钢琴作品奖”,也是10年来第二次颁发。因此本次颁奖典礼的重要意义和含金量不言而喻。徐沛东书记认为,今天的颁奖是2011年金钟奖系列颁奖活动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奖项,是向这些长期默默无闻,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师长们的致敬,中国音协将全力致力于推动文化创作与基础理论研究,以良好的批评之风来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合唱作品评委会主任王世光认为,本次获奖的合唱作品中不乏一些已经活跃在舞台上的成熟作品,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还有一些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合唱新作品,此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新技法的作品,它们为合唱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保障。让钢琴作品评委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特别欣喜的是,不仅获奖作者来自多个单位,获奖作品也体现出多样性发展的趋势,通过中国音乐“金钟奖”这一国家级平台,对促进创作和传播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他还建议将“金钟奖”的评奖方式推广到各省、市、自治区音协及学院,以“金钟奖”为龙头使中国音乐创作真正繁荣起来。

  理论评论奖评委居其宏的发言慷慨激昂。他说,本届评奖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各学科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中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它丝毫不亚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及其他领域。同时也是广大研究家、批评家、教育家、出版编辑家不忘使命、忠于职守、潜心学术、锐意创新的必然结果。因此不啻为新时期30余年来我国音乐理论于批评的一次总检阅。

  专家评委精彩的总结点评之后,是隆重的颁奖仪式。仪式上,获得此次金奖的于润洋、王次炤、王安国、施万春、宋小明、赵曦等人感人至深的发言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情感共鸣,全场多次爆发出持久的掌声。

  于润洋(理论评论奖金奖)先生的感言十分动情。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学术历史上就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伟大传统,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一起回顾和检阅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音乐理论和评论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场中国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正是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的气氛中,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认识和反思人类思想的伟大成果。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音乐理论、批评工作正面临一个久违了的良好局面,前景是光明的。从马克思到当代丰富的思想资源使我们的音乐理论建设充分受益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阐释是音乐理论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对作品的感性的审美感悟,高度理性化的本体分析最终达到对作品整体的完整阐释,尤其对音乐这样独具特性的艺术门类来说,由于不同的研究目标和人物,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兴趣,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和最终阐释可能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们的任务或许正在与在这个多样化的过程中如何补实现互相补充和融合,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整体阐释、形成共识。他同时还表达了对社会、学校、学术刊物和出版社的诚挚谢意,特别是对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和所有已经离世和在世的国内外的老师们的感恩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照射出这一学术群体的理想追求。

  王次炤院长(理论评论奖金奖)回忆了当年学习音乐美学中的往事,并对自己的恩师于润洋先生提出了特别感谢。他说,正是跟随于先生的学习才使我逐渐领悟了音乐美学的精髓,此次获奖文章的发表更是于当年于先生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一直到现在我都是于老师的学生。毕业后,非常有幸我留在音乐美学教研室工作,我们的教研室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有于润洋、何乾三、蔡仲德、张前、潘必新等诸位老师,还有从事翻译的叶群芳、李大士、杨洸等老师,多年来他们一直对我关怀备至。即使是在担任院长的工作中他们的人格和学风也在时刻影响着我,给予我力量。

  王安国(理论评论奖金奖)在发言中则特别感谢了,25年前发表他获奖论文的《中国音乐学》。他说,这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创刊的刊物对他的极大帮助,令他永远不能忘怀。该刊物在创刊期间和其他兄弟期刊一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积极进取的锐气和严谨务实的学风使他终身受益。

  施万春(合唱作品奖金奖,曲作者)表示,通过获奖激励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宋小明(合唱作品奖金奖,词作者)也表示,面对合唱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促使我有心、有志、也有能力在合唱歌曲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赵曦(钢琴作品奖金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感谢中国音协自2001年以来,在“金钟奖”中坚持设立作品奖,为音乐表演者和创作者提供平台。

  颁奖仪式最后,徐沛东全文宣读了李长春同志日前在视察广州交响乐团时发表的题为《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 促进我国交响音乐繁荣发展》的重要讲话。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王次炤,针对当前理论评论环境的种种不良现象宣读并重申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的倡议书,并向全国的音乐理论工作者发出了共同维护学术道德建设的号召。

  当天下午,“当代音乐理论评论研究高端论坛”和“当代音乐创作高端论坛”在我院新综合教学楼举行。部分获奖者、评委、嘉宾以及受邀前来的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就如何进一步提升“金钟奖”的科学性、权威性提出建议,更为新时期我国音乐理论评论事业和音乐创作发展如何健康、良性发展出谋划策。

  “当代音乐理论评论研究高端论坛”由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教授和《人民音乐》张萌主任分别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倡导学术规范、杜绝学术腐败”的现实问题,一致认为有必要借此次颁奖典礼之际重申《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并就此展开深入讨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王次炤教授说,为了严肃学术纪律和学术规范,建设优良的学风和文风,《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16家刊物曾于2003年4月10日在北京举行“学术道德建设问题”座谈会。座谈会就音乐教育界和音乐研究领域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提出了预防学术腐败的措施,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和建议。时隔8年,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行为并没有得到制止,为此,我们再次重申联合声明和建议中的8条意见,希望通过学术刊物的出版管理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进一步防范和治理学术腐败现象。同时,希望得到广大学人的关注、理解与支持,为端正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共同努力。随后与会学者就如何树立学术道德和抵制学术腐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1、依靠内在的学术精神树立学术道德。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音乐学研究取得四大业绩:学科自主意识增强;学科队伍力量增长;学术成果积累增多;学术影响辐射增大。目前在学术规范制度上仍面临诸多急迫的任务,但是仅仅依靠建立一些制度和形式层面的学术规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发展和知识增长的内在问题。学术规范制度更多地属于形式逻辑层面,具有表面性的局限,绝不是学术发展的万能钥匙。学术的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学术精神。为此,他提出三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概念:经典、敬畏、承诺。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人类精神作品,我们要树立权威和标准;敬畏是服膺经典的内在洗礼;承诺是一种没有外在强制性的要求,但却发自内心的认真与执着;有了经典的指引,有了敬畏心的存在,我们才能有某种自觉的承诺。 2、建立明确奖惩制度,抵制学术腐败现象。原《人民音乐》主编张弦编审指出,学术道德说到底是做人的道德,“不要抄袭”这本应是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但由于背后利益的驱动,学术腐败一再挑战社会的道德标准,因此要通过严惩其行为,让其利益落空的办法来抵制腐败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秦序认为,当前学术腐败现象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是学术评审机构、学院、期刊等单位缺乏深入的信息沟通和建立明确的惩罚机制,致使一些作者有恃无恐。中国音乐学院董维松教授建议中国音协成立专门的“学术调查委员会”,对被揭发出的学术腐败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对这一问题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所谓“抓中间、放两头”,就是对在校的青年学子和耄耋老者以批评教育为主,而对当前的学术中坚队伍,一旦发现类似问题则要严肃处理,因为他们对学生、单位、学术界影响重大。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则表示,有必要从本科生开始就严格要求,从学生起步阶段就建立明确的遵守学术规范意识。中央音乐学院李淑琴教授表示,面对各领域广泛存在的“复制”现象,单靠音乐领域来做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有规范,另一方面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走良性发展的路线。

  在音乐批评方面,中国音乐学院金湘教授强调,面对“音乐创作的主流是什么?主旋律还要不要讲?”的问题,学界应将蒙于主旋律表面的个人崇拜因素抹去,真正的主旋律不是贴标签,而是一种发自内心而又能震撼时代、激励社会前行的力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戴嘉枋研究员指出,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学术论文不规范、理论批评言之无物现象,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前人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音乐评论环境的恶劣,导致一批有良知的学者不愿为伍,逐渐退出,或是一些评论并非出于作者本心。

  “当代音乐创作高端论坛”由上海音乐学院贾达群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就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获奖作品的定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教授认为,作曲家在作品的学术专业性与文化市场的融合方面可多做努力,注重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创作出令大家喜爱的优秀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副教授提出音乐家要有良知和责任心,音乐家通过超凡的洞察力,捕捉到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灵感和最精彩的瞬间;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希望作曲家在创作中能注重作品的可唱性、多样性、前瞻性、多元化、民族元素和人文情怀。中央民族乐团一级编剧刘霖认为音乐作品要让听众听得懂,以技术表现情感不能流于形式;中国歌舞团创作中心一级编剧宋小明认为当今的歌曲题材单一,视野狭窄,他向在座的各位作曲家发出了邀请,希望作曲家们能够正视世俗音乐的创作。2、获奖作品的推广:叶小纲和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建议通过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钢琴学会、北京现代音乐节、举办“中国钢琴音乐百年回顾音乐节”等平台将好作品推广出去;原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认为“作品奖”比赛很好地促进了创作的发展,尤其是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曲家脱颖而出,建议今后的评分标准要均衡专业性与群众性的作品,以适应不同的表演群体的需求。中国爱乐乐团驻团指挥、钢琴家石叔诚从演奏者的角度建议作曲家与演奏家多交流,使创作者能多想到演奏,让演奏者多了解创作。

  2011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已落下帷幕,在鼓励和褒奖我国各领域优秀代表的同时,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通过与会专家深入而务实的讨论,就进一步规范“金钟奖”的评奖工作、明确创作方向和建立音乐理论评论环境健康有序发展的策略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学术的进步意味着思想的进步,我们深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伟大理想必将重返中国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