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用激情奏响心灵的乐章——《如歌交响》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作品音乐会日前举行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2-03-15 17:51: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9:50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作曲博士;近几年来,他创作了舞剧《风中少林》、歌剧《青春之歌》、交响协奏曲《圣火——2008》等一批时代精品佳作;3月11日晚在北京音乐厅,著名指挥家于海执棒浙江交响乐团演奏了他的交响组曲《精卫填海》等三部近作,他就是我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作曲家唐建平。

  出席音乐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严隽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浙江省省长夏宝龙,中央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周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黄易宇,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等。我院名誉院长吴祖强、院长王次炤、党委书记郭淑兰和副院长叶小纲也一同观看了演出。

  《云水》、《飞歌》、《精卫填海》,三部作品风格迥然,各具千秋。人过中年,置身于纷杂躁动的世事中,唐建平不禁有一种让自己静下心来,像古人那样面对云山水月,吟诗抚琴,静听天地万物的冲动。云、水缥缈不定、风情万种,对云水的钟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由的向往,在云水之间呼吸清新的空气,舒展出开阔的空间,焕发生命的能量与光芒。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最具象征意义的乐器,古琴协奏曲《云水》弥漫着空灵、淡远的清风雅韵,传达出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与古韵悠长,抒发慕古情怀,追求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古典艺术境界的《云水》形成鲜明对比,笛子协奏曲《飞歌》则是热情奔放、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风情,充分展现了民间生活的幸福与欢愉。乐曲中引用了苗族飞歌和彝族海菜腔等多种民歌。我们可以听到《阿细跳月》的欢快舞曲,也能感受到深情旋律对美好生命的赞颂。无论是古琴还是笛子,都是个性鲜明的中国乐器,它们在与西方交响乐队的对置和呼应中,达成默契与交融。而两位独奏家的精湛演奏,则充分展示了民族乐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韵味。

  如果说《云水》凸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根据自己同名舞剧音乐改编的交响组曲《精卫填海》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抗争。借“精卫填海”这一神话传说,寓意现代人的奋发向上、激情勃发。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这首交响组曲的音乐语言更具交响性、现代感。激越的旋律,富于变化的节奏,恢宏的乐队音响,充满动力的和声,凸显了借古寓今的主题。

  从《云水》的大雅到《飞歌》的大俗,再到《精卫填海》的现代气息,可以看出唐建平音乐创作的多元与开放。一种声音形成不了交响,高低不同错落有致才能创造出多彩乐章。音乐的交响如此,人生的交响亦然。唐建平将这场作品音乐会命名为《如歌交响》,充分表达了其鲜明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精神:“如歌象征着美好、和谐,交响寓意着蓬勃和发展。”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意识的作曲家,他“始终要求自己在创作中用乐观的生命精神表现人类的文明进步,用动听的音符表达人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使音乐充满能够通达人民大众心灵的艺术力量”。《云水》、《飞歌》和《精卫填海》,虽然创作于不同的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手法,但都注重以动听的旋律表达音乐的美感,以丰富的和声音响凝聚音乐的力量,并最终“追求音乐感动人心灵力量的艺术美”。音乐如歌,人生如歌。他的这种理想与抱负,他所书写的音乐与人生的交响,不仅感染了身边的音乐家——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和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当晚都是抱病参加演出;也感动了多位身居要职的高级干部,他们不仅于百忙之中拨冗出席,而且还给观众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叶小文、金文雄(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主任)、周明伟、王玉堂(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周树春、吴启迪五位部长级干部,响应李岚清同志普及高雅音乐的号召,自愿结合组成了“爱乐之友干部小乐队”。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在我院管弦系副系主任、小提琴家薛伟教授的指导下,在组建不到三个星期之后,首次登上舞台,为观众们表演了唐建平编配的两首作品,一首是由李岚清同志根据郭沫若的词创作的歌曲《鉴真东渡》,另一首是李叔同的歌曲《送别》。虽然已丢下多年的乐器还有些生疏,声部间的配合也不够默契,初次登台还都难免有些紧张,但是他们的全心投入,对音乐的真诚与专注,以及为普及高雅音乐贡献点滴力量的精神,令观众们深为感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相信有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高级干部的率先垂范,加上音乐界同仁的共同努力,音乐艺术事业一定会迎来一个繁花似锦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