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壮士浩歌重又现 传承薪火有接班——歌剧《荆轲》成功复排首演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2-05-31 10:33: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9:54

  5月20日晚,由我院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和艺术管理教研室筹划,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与声乐歌剧系协办的历史歌剧《荆轲》在综合楼801歌剧厅成功首演。王震亚、汪毓和、金湘、刘再生、杨鸿年、时白林、黄晓和、周青青、姚亚平、郝维亚等乐界专家教授,以及音乐家陈田鹤先生的女儿陈晖、陈敦丽和剧作家王泊生先生的孙辈——香港演艺学院王磊教授观看了本次演出。歌剧厅座无虚席,过道间加了座位,进门处站立着几层观众,该剧复排产生的强烈反响可见一斑。演出前,由音乐学系系主任周青青老师致辞。她不仅介绍了歌剧《荆轲》的创作、内容、词曲特点与复排演出等情况,并向到场的所有观众表示感谢,向发起和指导复排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师蒲方老师以及参加演出的所有学生表示感谢,衷心预祝歌剧演出成功。

  歌剧《荆轲》是由我国著名近现代作曲家陈田鹤1936年任教于山东省立剧院期间,根据院长王泊生的同名脚本(梁实秋作词)而创作的一部四幕歌剧。歌剧内容以古代“荆轲刺秦”故事,借古喻今,号召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国,音乐中洋溢着悲壮的英雄情感与浪漫主义气息。1937年5月29日,歌剧第三幕“易水送别”选曲由省立剧院管弦乐队在济南实验剧院剧场上演。1940年省立剧院迁至重庆后,作曲家王义平对《荆轲》重新配器,并再次演出 “易水送别”,影响巨大。

  歌剧《荆轲》在经历70多年的尘封后重新登上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陈田鹤一生共创作了《皇帝的新衣》、《荆轲》、《桃花源》、《河梁话别》、《换天录》五部音乐戏剧,歌剧《荆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该剧的复排对研究他整体歌剧创作思维和技法均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其次,以往学界对中国歌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四五十年代的“新歌剧”及八十年代后歌剧作品,而对民国时期歌剧涉猎很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真实的音像资料,此次复排对了解和重新认识上世纪中国早期歌剧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来说,除了重视史料和文献的研究,对历史音乐作品的重新挖掘恢复也为研究中国音乐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与方法。最后,从教学实践方面来看,与单纯地阅读文字描述、聆听观看音乐作品相比,排演能使学生深入音乐内部切实感受,对音乐史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复排歌剧《荆轲》是我院中国音乐史教研室的学术课题,得到院领导的重视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资助。由我院中国音乐史教研室李淑琴教授、蒲方教授和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朱珍珍副教授担任艺术指导,陈晖女士担任艺术顾问。复排工作从去年11月的筹划酝酿到5月20日的成功上演共历时六个多月。前三个月主要对歌剧剧本和音乐进行整理编配,由两位青年作曲家杨帆和董成廷担任。3月中旬才进入排练,5月18、19、20日进入剧场带妆彩排。整个排演工作都十分紧张与不易。特别值得提及的是,19日晚郭淑珍教授亲临现场观看了预演,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此次歌剧的成功上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演出的舞台布景并没采用以往歌剧舞台上常用的实物造型,而使用了与传统戏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抽象背景,即随着演员表演与剧情发展呈现各种造型的六道白色纱幕。再加上变幻莫测的灯光渲染,时而肃穆庄重,时而柔美飘逸,观众可以在欣赏过程中任意想象。这一切构想均出自中央戏剧学院优秀敬业的年轻团队。首先是总导演刘丹,不仅负责整个剧本修改,且每次彩排都认真耐心地给所有演员讲戏、定位,统筹大局,在舞台监督江丹同学和执行监督杨洁同学的协助下,较好较快地使演员掌握戏剧表演。其次全剧的舞美和灯光设计为整部歌剧的成功增添了强烈的写意色彩,这一切要归功于中央戏剧学院本科的宗建克与王雨琪两位同学,而且他们为了最后的舞台布置几乎连轴工作了多日。此外导演助理与宣传统筹李肇鑫同学、服装设计常斯佳同学、化妆设计杨硕等同学,也都全身心投入整部歌剧的排演工作,奔波往返于剧组和学校。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正是演出成功的一个关键。

  此次排演的所有工作均由中央音乐学院不同系别专业的“85、90后”同学无偿担任。指挥系三年级赖嘉静同学克服自己功课多、演出任务重的困难,勇敢地承担了全剧的音乐排练以及最后的指挥工作;钢琴伴奏卢晔和仇澜锡同学也是该剧重要成员;歌剧男女主角由声歌系研究生岸浪爱学(荆轲的扮演者)和岳田(云姬的扮演者)同学担任,他们不仅参加本系的歌剧《伤逝》排演,还尽量抽出时间参加《荆轲》的排练,在演出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声歌系即将毕业的刘雁笙同学在剧中一人同饰秦王与樊於期两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声歌系大一新生朱业达和谈嘉成两位同学主动来到剧组,分别担任酒家和燕太子丹,平时排练非常用心。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剧中其他角色与合唱队饰演者来自于声歌系以外其他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之前并无太多歌剧表演经验,但却从一开始就积极投入到排演工作中。这些演员是:大四年级提琴制作专业金邵晨同学,在剧中饰演田光一角;原录音专业的杨忠敏同学,在剧中饰演秦舞阳;音乐学系五年级的冀远方同学,在剧中饰演李斯;作曲系大三的陈王子阳同学,在剧中饰演蒙恬;来自音乐学系的张春蕾(大四)、李奇卉、张茜、俞梦烨(大二),在剧中饰演侍姬,担任全部的女声合唱;还有担任文学统筹的牛蕊同学。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承担了很多工作。其他幕后工作人员也为本次复排辛勤付出,包括我院六位来自音乐学系和艺管专业、负责前台幕帘工作的袁昱(音乐学博三)、陈思羽、唐诗(音乐学大三)、郑晓丽(音乐学大二)、卓晓楠、孙婷(艺管大一)。她们虽然是最后参加到排练中来的,但却担任了最重要的舞美工作。正是大家不计报酬,通力合作,才换来了歌剧演出的最后成功!

  最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的马东毅(大三)和李红阳(大一)两位同学,在指导教师朱珍珍老师的带领下,勇敢地承担了这样一次大型音乐活动的组织策划。这是我院艺术管理专业成立以来第一次承担这样复杂的艺术实践。她们不辞辛苦,事无巨细地调配好演出的各个环节,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在整部歌剧排演过程中,她们与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的老师及同学耐心沟通,悉心合作,为今后两院更深入的艺术实践合作项目打下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20日演出当天我院艺术管理专业的何粹、宗晓军两位老师也前来助阵。

  20日的演出结束后,陈晖女士和王磊教授向剧组特别送上两面锦旗以表示感谢:“壮士浩歌重又现,传承薪火有接班。把酒高歌堪告慰,浩气长存天地间”;“祝贺王泊生编剧,陈田鹤作曲歌剧《荆轲》(1937年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复排演出成功,功德无量”。此次活动的成功说明这样的学术演出应该坚持,希望今后有更多历史作品得以复原,丰富我们今天的音乐生活。

  附陈晖(陈田鹤长女)为此次复排写的序文:

  《荆轲》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编剧为山东省立剧院院长王泊生,我父亲陈田鹤1936年9月于山东省立剧院作曲。歌剧《荆轲》手稿的浮现,为我们了解在我国近代歌剧创作探索阶段中,歌剧创作的面貌及其产生的社会作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音乐文本资料。

  山东省立剧院是1934年11月1日在济南重新组建的一所正规的戏剧学校,王泊生任院长,1936年8月经萧友梅介绍,陈田鹤至该院任音乐系主任,随即投入王泊生编剧的四幕歌剧《荆轲》(1932年剧本脱稿于北平,1936年7月10日定高于山东)的作曲和组建管弦乐队事项。该剧的部分曲目在“山东省立剧院音乐演奏会”(1937年5月29日)中演出过。1942年12月,《荆轲》经作曲家王义平按照原作重新配器,在重庆由山东省立剧院改制的国立歌剧学校演出了其中“易水送别”一幕。

  中央音乐学院《荆轲》剧组在蒲方老师的指导下,经全员的努力,该剧得到复排,让观众看到全本的《荆轲》,让我们家属感到由衷地喜悦。可以说这部歌剧的年龄已经75岁了,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这部歌剧能够演出是想也不敢想的,再次感谢给该剧音乐配器并整理的杨帆先生和董成廷先生,以及所有参与复排的各位演职人员,最后感谢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