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消息(New York Times, A13, April 13, 2012,),2012年第88届古根海姆奖金授予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以及代表全球不同科学与文化背景的181位不同行业的杰出学者、艺术家和科学家。我院副院长叶小纲教授凭借在现代音乐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个人音乐创作的优秀才华赢得了古根海姆基金会评委的青睐,从300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他的名字赫然列于古根海姆基金会公布的名单之中。为此,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发来贺信。
古根海姆基金会每年会收到3500至4000份申请,申请材料需经过行业领域专家的秘密审查并通过古根海姆基金会及其严格评选标准进行评选,最后再由推选委员会做出裁决,因此要求获奖者专业领域成绩斐然,参与的领域要足够广泛。2012年的获奖研究员来自54个不同的学科和77所不同的学术机构,申请者的成就之斐然属历年之最。
古根海姆基金会成立于1925年,由美国前参议员西蒙·古根海姆及夫人共同创立,为纪念于1922年去世,年仅17岁的大儿子约翰·西蒙·古根海姆。该基金会成立的宗旨是奖励在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人。该基金会以西蒙·古根海姆名字最后的家族姓来命名。
2012年古根海姆奖金的获奖者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教授迈克尔·阿策噶(Michael Arcega)先生、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菲斯·比斯蕾(Faith Beasley)女士,她在《妇女与性别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美国耶鲁大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教授约翰卡尔森(John Carlson)因其在《昆虫化学感受和对农业害虫的控制》的卓著贡献而获奖,此外还有很多不同行业的获奖者。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由于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杰出成就荣膺古根海姆作曲奖,成为第88届古根海姆奖金罕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此次获奖是叶小纲艺术生涯的巨大成功,也是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受到世界强有力关注的证明。获作曲大奖的具体作品为他的大型交响史诗《喜马拉雅之光》。
叶小纲自大学时代起就开始在中国乐坛崭露头角,他的音乐创作涵盖了从交响乐、歌剧、室内乐、民族音乐、影视音乐等全方位领域,获得了极为优异的成就,是中国音乐创作领域内的领军和传奇人物。在青年时代,他曾被誉为中国音乐创作“四大才子”之一,他的音乐曾多次荣获国内外的重要奖项,也曾两次获得中国电影音乐的最高奖“金鸡奖”。他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大地之歌》,以扎实深厚的中国文化内容,巧妙的中西结合创作手法,几乎演遍世界著名的音乐厅,是中国当代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为中国当代音乐赢得了极好的国际性声誉。从1985年叶小纲早期创作的交响乐代表作《地平线》开始,二十多年来,叶小纲坚持从事西藏题材的音乐创作,至今已经创作了《西藏之光》、《五色经幡》、《纳木错》、《杨卓雍错》、《巴松错》、《玛庞雍错》等多部交响乐及室内乐作品。近几年,叶小纲又在他任艺术总监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中特设了“西藏项目”,到目前为止,创作的作品已有张帅的《青朴九时》、陈怡的《蓝蓝天》、王斐南的《圣山上的舞羚》、李劭晟的《天垂境界》以及他和虞鹏飞、米久单增的音乐剧场《出发喜马拉雅》、史付红的《曼陀罗》、田田的《净途》等。西藏项目的成功设立,为我国西藏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加深汉藏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和汉藏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次,古根海姆基金会对叶小纲西藏题材的交响作品《喜马拉雅之光》给予创作奖励,不仅是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叶小纲多年来孜孜不倦对当代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付出努力的认同。
古根海姆基金会主席在致辞中表示,他为181位古根海姆获奖者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们代表了艺术家、作家、学者和科学家中优秀者中的优秀者。正值创作黄金期的叶小纲,以其个性鲜明的艺术思想、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以及渐趋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从众多同样杰出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也使叶小纲教授成为近五十年来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国籍的学者。叶小纲副院长已于5月亲赴纽约出席该奖的正式活动,国内外媒体也已经纷纷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