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发言人是研究生部副主任柯扬,他对我院近期研究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做了介绍;梳理了文学硕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艺术学硕士(学术学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我院艺术硕士专业实践试行方案”及研究生日常工作注意事项作了说明。
第三位发言人是钢琴系导师代表周广仁教授,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目前在钢琴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钢琴人才比较单一,注重钢琴独奏能力的培养,轻视钢琴伴奏能力的提升。同时指出今后应该以“培养更全面的钢琴演奏者、钢琴独奏和钢琴伴奏共同发展”为目标,提出了研究生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并为如何围绕这种目标而开展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第四位发言人是民乐系导师代表赵寒阳教授,他的报告题为“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几点思考”,认为表演专业学生的教育,应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当前我校表演专业的教育现状而言,更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注重学术体系的建立,将表演学科的内涵拓展至文化层面、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层面,而不单是演奏层面;同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建立。
第五位发言人是作曲系导师代表唐建平教授,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建立宏观全面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学术体系;针对不同的学历层次,有不同的教学侧重——大学阶段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硕士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博士阶段注重个性化培养;作为导师,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不断注重自身学术能力、指导能力的提升。
会议第二部分从当日下午14点持续至16点15分。第一位发言人是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先生。他特别就国家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及各项政策做了深入阐述。其中涉及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完善,研究生工作重心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转向质量建设,我国研究生工作未来的重点,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国外研究生教育经验等多方面内容。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毕业生的质量。黄司长提出,在质量评价过程中,应坚持重心下移的思路,即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发挥其在质量保证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位发言人是管弦系导师代表王昌海教授。他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探讨了国外音乐院校的招生、培养模式对我院研究生工作的启示,特别提及宽进严出的模式。他指出,所谓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主要还是看其业务能力,在培养、毕业环节中有必要提高艺术实践、音乐会的要求,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此外,他还提倡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互动,让表演、创作专业学生相互支持和学习。
第三位发言人是音乐学系的余志刚教授,他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九点建议,包括:教师知识结构应不断更新,应避免专业小课较为随意的现象,应要求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做好扎实的文献工作,应避免研究生论文选题过大的现象,应帮助学生扩展阅读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并建议延长博士生的学制年限等。
第四位发言人是声歌系导师代表彭康亮教授。彭教授富于激情地谈及了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自学、研究的能力。他提及自己在国外留学时不仅重视声乐表演能力的训练,还认真研究自己演唱的各类曲目,收集并阅读大量相关学术资料,由此对作品的背景、内涵有更深度的了解,力图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一点在研究生教学中尤为重要。
在会议的最后,我院党委书记郭淑兰对学院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做了展望。她首先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必要性及成效,回顾了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诸项重要内容,再次强调了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及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而衡量教学质量,不仅仅要看学生的表演、创作能力和知识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是否能真正为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我院众多老教授的教学实践中,是我院的优良传统,期望年轻的学子们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