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丝竹间的交谈 心神间的倾听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4-01-13 16:41: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8:04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室内乐团一行8人,于2013年12月20日至22日期间,赴新加坡参加“鼎艺华乐室内乐节”,为狮城观众献上了一场名为”新音乐之风“的中国当代民乐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公演了郭文景、唐建平、贾国平、向民、王斐南等五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作品的艺术高度和演奏的精准默契获得了同行和观众的热烈反响。

  2013新加坡“鼎艺华乐室内乐节”由新加坡鼎艺团(Ding Yi Music Company)偕同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联合主办,是全球首个以民乐(新加坡惯称为“华乐”)室内乐为内容的音乐节,为期三天(12月20至22日),邀请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北京现代室内乐团”、台北 “小巨人丝竹乐团”和澳门中乐团“五架头”三支民乐室内乐团,与鼎艺团共同推出了四场音乐会(包括四部委约作品的首演)、三场讲座、一个工作坊,并在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布展,以“寻根”为题,介绍民乐室内乐的历史与发展。

  鼎艺团音乐总监、音乐节顾问、1993年新加坡文华奖得主郑朝吉博士在音乐节开幕致辞中称:鼎艺团举办国际华乐室内乐节希望能促进本地华乐室内乐的发展,同时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借此机会与国外的华乐室内乐团互相观摩、切磋,向他们学习。音乐节总监、新加坡华乐团驻团指挥、鼎艺团指挥郭勇德对音乐节的定位也颇显这支华乐室内乐生力军的艺术构想和高度:演奏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香港“五架头”呈现的是民乐室内乐的“音乐传统”;台湾“小巨人丝竹乐团”及其演出曲目较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当今港澳台大多数民乐室内乐团体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而北京现代室内乐团所坚持的艺术方向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民乐室内乐的“未来”。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室内乐团(Ensemble ConTempo Beijing)题为“新音乐之风”的当代民乐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暨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于12月20日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奏厅(Esplanade Recital Studio)举行,演出曲目包括郭文景《壬辰晚春》(2012,为笛、琵琶、扬琴、中阮、筝和高胡而作);贾国平《清风静响》(2011,为笙、板胡、琵琶和筝而作);唐建平《弹歌·尔雅·相和》(1997,为板胡、琵琶和打击乐而作);向民《古典印象》(2012,为笛、琵琶、中阮、筝和二胡而作);王斐南《倾城》(2011,为笛、琵琶、筝、二胡和打击乐而作)等。近一年内,北京现代室内乐团已携该套曲目于中国北京、德国德累斯顿、韩国统营等地数度上演,此次新加坡之行是第六次公演,乐团成员间的默契愈发接近心领神会、丝丝入扣,对作品立意和艺术内涵的细微揣摩和深度挖掘亦让每一次的呈现均有上升空间,逐步呈现出一个团队(而非若干演奏家的组合)的集体意志和向心力,这是成员间的充分了解和信任、相互学习和影响的结果,这一意志的体现是建构于音乐作品之上而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作品本身,是音乐家对艺术精神的孜孜追求以及团队力量、风貌的艺术化体现。

  音乐会以王斐南的《倾城》(第三乐章:妃笑;第四乐章:君舞)开场,“妃笑”中筝的独舞伴随中国大鼓的击节应答,尽显杨贵妃的婀娜雍容;琵琶、二胡、笛的支声旋律或伴随、或衬托,凸显筝所指代的人物的仪态万方,摇曳多变的节奏打破了民乐的传统板眼,增强了音乐的灵动性和特别韵律感。“君舞”以琵琶为主奏,节奏的丰富性是整段音乐的主要内容,五位演奏家充分发挥乐器的噪音技巧,以奇妙的音色搭配多变的节奏,表现出塞姑娘的红颜英姿。向民的《古典印象》选取潮州筝曲《寒鸦戏水》的主题音调为动机,用帕萨卡利亚手法发展出全曲,快板以几番速度更迭将音乐推向高潮,而以弹拨乐泛音为主要色彩的尾声中,二胡和竹笛再次回顾主题,留恋情思充盈于宁静之中。唐建平的《弹歌·尔雅·相和》借原始歌谣幽远拙朴的神韵、远古文明经典正统的气质与“和”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弹歌”是一首先秦的歌谣,以“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等八个字描述先民狩猎的场景;《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辞书,也是儒家经典,“尔”即接近,“雅”即“正”、雅言,“尔雅”即接近、符合雅言,以雅正之言解释词语,使之接近规范与有序;“相和”常见于古书、古文,有相互协调、和谐、融合之意。中音板胡的尖锐和粗粝质感尽显不羁,琵琶大段拍板和“刮弦器”制造的特殊音色与打击乐各类响器音色呼应,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乐器的极限音高和音色,凸显音乐的棱角和张力,个性十足,曲中个别段落的极致音响甚至让人瞠目。贾国平的《清风静响》将作曲家对传统的探究、思考、神往以及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表达自我与传统间的文化联系的切入点置于四件中国乐器上,将每件乐器最基本的音响或发声元素作为音乐材料,依据这些“细胞式”的音乐材料进行延伸与衍变,以不同方式的材料组合与转换构成整个音响事件,以此寻求这些古老乐器新的歌唱与表现的可能。四件乐器的技法运用、音色混搭极其细腻精致,透出纯净的精神性和澄澈的诗意。郭文景的《壬辰晚春》曲意源自黄庭坚的《清平乐》,以对风临、花落、莺啼、虫鸣等大自然音响的描摹,展现出一派充满生机和灵气的微观世界,音乐格调清雅、精致,亦透出些许神秘,乐团此次演绎着意强调音响的动态幅度和松紧反差,以求能够传神展现出大自然的无常、慵懒与凌厉。

  北京现代室内乐团的专场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音乐会门票在上演前一周即告售罄,滨海艺术中心特开放了数十个加座,却仍有一部分没买到票的观众抱憾音乐厅外。为此,乐团临时调整了于22日在滨海图书馆举办的公共讲座的内容,将原计划于讲座中做片段示范演奏改为全曲演奏,以飨观众。不同于正式音乐会,乐团演奏家们在讲座时有机会与观众直接沟通与互动,乐团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弦乐演奏家胡瑜和杨雪穿插主持了整场讲座,偕同打击乐演奏家倪冉冉、笛演奏家李娟、笙演奏家董颖、筝演奏家宋心馨对每首作品向观众进行“导聆”的讲解,或介绍特殊音色、乐器法,或提示欣赏要点,或透露与作曲家工作排练时的经验、心得,再配合关于作曲家、作品的详细文字介绍投影,观众得以从多个侧面进一步了解作品。一部分观众是看完乐团专场音乐会后再次来听讲座的,他们反馈说这样的讲座方式对于拉进现代作品和观众的距离是非常必要的。

  除上述活动外,北京现代室内乐团的演奏家们还于12月19日在滨海艺术中心排练厅进行了一场“室内乐演奏工作坊”。来自南洋女子中学及新加坡艺术学院的学生室内乐团分别演奏了《心雨》和《敦煌》,两首经典的民乐室内乐作品,我院民乐系胡瑜、杨雪、兰维薇老师及乐团成员宋心馨对他们的演奏分别作了点评与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南洋女子中学的学生们虽为业余习乐的中学生,但她们对室内乐演奏抱有极高的热情,领悟力很强;来自新加坡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个人技巧的训练也都很好,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