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11日,贾国平教授应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邀请,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中作了题为《音乐分析中的历史观照与创新认知》和《多维度结构的音乐创作思维——<万壑松风>作曲技术解析》两场讲座。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作曲系系列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作曲家、音乐学者就不同专题讲学。贾国平教授的两场讲座是该项目“作曲系系列讲座”的第77场大师课。
首场讲座《音乐分析中的历史观照与创新认知》面向全院所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603教室举行,由作曲系陈牧声副教授主持。在该场讲座中,贾国平针对当前音乐分析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轻艺”、“表层现象描述”、“过度诠释评价失衡”、“倚重现有体系缺乏独立判断”、“脱离历史与现实语境的个案分析”和“缺乏对现实音乐生活的关注”等问题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提出:不应将任何一种现成的音乐分析理论作为分析者的“华丽装饰”,用以掩盖对于音乐本质探求的乏力与不足;也不应将深奥的音乐分析理论作为令人扑簌迷离的障眼法与炫技表演,以使音乐作品的分析陷入“不可理喻”的境地。在此基础上,贾国平教授以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拉赫曼的名作《Harmonica》为例,详细阐述了他基于历史观照和创新认知的音乐分析观念。其要旨在于,在音乐分析中,将作为分析对象的音乐作品置放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由此在参照中分析创作该音乐作品的作曲家具有了何种新的创造。更为重要的是,贾国平教授对音乐分析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论证了音乐分析的目的在于,把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从“声”的层面(即声音的“物理属性”、“联觉”、“符号意义”、“文化属性”等各个要素)进入“乐”的层面(即“音响形态”、“联想意义”、“结构组织”、“调性观念”等方面)。在讲座的最后,贾国平先生还对音乐分析者的创新提出了其看法。他认为,任何一种对音乐作品有成效的分析都不能建立在对既有分析工具和理论的生搬硬套上,而是必须体现在分析者自身的创造性实践当中。
第二场讲座《多维度结构的音乐创作思维——<万壑松风>作曲技术解析》面向作曲专业学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5教室举行,由科研处处长钱仁平教授主持。在这场讲座中,贾国平以他今年应德国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万壑松风》为例,讲述该首作品所具有的多维度结构的创作思维,并对该曲的创作技术作了全面和细致地解析。《万壑松风》是一首为古筝、笙与管弦乐队而创作的作品,今年五月在德国成功首演,获得各方高度赞誉。该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宋朝李唐的名画《万壑松风图》,由画作的景物衍化出五个意象并各自形成全曲结构的五个部分,分别为:“奇峰耸峙”、“飞瀑鸣泉”、“清岚浮动”、“水流奔涌”和“松林高密”。五个部分形成的结构在音区、音强、音型、速度、音色上具有各自的特色,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全曲的音高设计上,由一组12音音列经过精巧的构思,派生出3组12音音乐音列,这些音列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在音乐意象结构布局中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音响形态。贾国平教授对该作品创作技术的解析深入浅出,使听众对其提出的“多维度结构”这一创作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两场讲座在结束之前都安排了提问环节,现场观众就讲座的内容延伸出许多有见地的提问。这些问题涉及了音乐的创作、音乐分析的理论、音乐作品的历史阐释和当下学界所关注的“民族化”问题等,贾国平教授就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回答,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现场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讲座内容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反响,获得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