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中国新音乐年鉴》编委会2013年会暨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举行。我院王次炤院长、图书馆贾国平馆长、学报高拂晓副研究员、音乐学系博士生杜莹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新音乐年鉴》是在上海音乐学院许舒亚院长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音乐学院发起并立项,联合国内多所专业音乐学院的力量,旨在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记录、展示和总结年度中国新音乐创作、出版、表演与研究的重要文献。目前为止已出版三卷(2009、2010、2011)。
此次会议主要由各编委会主任兼音乐学院院长致辞、主要编委兼负责人主题发言,以及著名作曲家和音乐学者讨论发言组成。作为编委会主任之一的王次炤院长在致辞中首先表示了对组委会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赞赏和欣慰,因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音乐人共同的责任。他指出,新音乐包括三种性质:超越性、创新性和延续性。这三种性质不仅是新音乐的理论品格,也是新音乐的实践导向,只有在不断超越和创新中才能延续历史,发展历史。进而,他指出了新音乐是具有实验性的,正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现代音乐的实验性一样,中国21世纪的新音乐创作同样是实验性的,但是只要坚持超越和创新地延续历史,那么这些新音乐创作的实验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就会留下经典。他的发言高屋建瓴,把新音乐创作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用宏观的思维聚合在一起表达出来。此外,他还提到研究性,希望新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在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具有学术品格,对于《中国新音乐年鉴》的编写来说,同样如此。王次炤院长还向上海音乐学院赠送了个人最新著作,上海音乐学院许舒亚院长也向编委会及所有嘉宾赠送了上音近期学术出版物。
会上,图书馆馆长贾国平教授作了“透过《中国新音乐年鉴》审视音乐院校在当代音乐文化事业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的主题报告。他首先肯定了《中国新音乐年鉴》所具有的针对性(以新音乐为核心)、整体性(涵盖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作曲家)与全面性(内容涵盖作曲家、作品、活动、事件、研究等等)等特点,然后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详细总结了我院近两年来的一系列新音乐创作、音乐会、作曲比赛以及学术活动等情况,具体阐述了高校在促进中国新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参加这次会议致辞、进行主题发言和研讨的专家不仅有来自大陆诸多音乐学院的领导及著名作曲家,如许舒亚院长、徐昌俊院长、唐永葆院长、彭志敏院长、钱仁平教授、洛秦教授,何训田教授、高为杰教授、贾达群教授、韩锺恩教授等,还有来自亚洲作曲家联盟总会主席、台湾作曲家潘皇龙教授和香港作曲家联盟主席陈锦标教授,他们分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台湾和香港的新音乐教学、创作和演出情况,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成果,提供了可以共同学习的资料和信息。总之,这次会议阵容强大、信息面广、权威性高,是国内音乐界为中国新音乐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中国新音乐不断发展的一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