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南管名家静唱学府”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3-10-22 11:28: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8:57

 

  2013年10月12日晚七点半,我国著名南管表演艺术家王心心女士应邀率领“心心南管乐坊”在我院音乐厅成功上演“南管·诗·音乐—声声慢”专场音乐会,15日下午两点在学院教学楼701举办了“南管之美”学术讲座。本次活动是“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协同创新项目”系列活动之一,由我院作曲系、音乐学系、学位办等部门联合主办。院党委书记郭淑兰及其他领导出席了音乐会。

  音乐会前,我院图书馆馆长、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教授讲话,他介绍了举办本次活动的缘起,对学院领导及学校各部门给予本次活动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而后我院校友、著名作曲家瞿小松先生向在场的观众介绍了传统南管音乐的艺术特点、演出布景、历史文化等内容。

  “南管”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种之一,也称“南音”,发源于中原地区,蓬勃于泉州,创新于台湾等地。从历史上看,它在西晋时期随汉族南迁;元人统治时期,全国推行“国语”,唯泉州固守汉语,因而保存许多中原传统文化,泉州亦成为南管音乐的中心。

  南管乐曲包括指、曲、谱三种形式,正式演奏称为“排场”。其程序分为“奏指”、“唱曲”、“宿谱”三部分。演奏乐器分为上四管(琵琶、洞箫、二弦、三弦)与下四管(响盏、双音、叫锣、四块)。从曲式结构、演出形式上,南管与唐代大曲及汉代的音乐形态皆有诸多相似之处,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南管至今仍活跃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近年,南管在两岸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古典风貌;更因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强化了南管立足于当代的生命力。

  本场音乐会共演奏了《记相逢》、《声声慢》、《如梦令》、《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多首“心心南管乐坊”的经典曲目。舞台是深红丝绒的背景,上悬横幅“御前清音”,下设香案,香案右侧立一盏宫灯,案前八字排开五把传统座椅,舞台左角斜挑黄罗伞,右边竖立一排深红木质古典屏风。音乐会伊始,在幽暗古雅的灯光中,五位传统南管演奏家缓步走向舞台,此种开场无声胜有声而又“先声”夺人。观众在琵琶三弦“轻拢慢捻抹复挑”的细微变化中,在如泣如诉的洞箫二弦声中,品味着王心心千回百转的绕梁之韵,体验着这古老音乐带来的如梦如幻得清新静雅。

  现任教于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的王心心女士是当代华人最杰出的南管音乐家之一,曾任福建泉州南音乐团乐师、台北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音乐总监。她秉承南管当代传承的使命,勇于突破传统,自2003年在台北创办“心心南管乐坊”以来,结合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创作了《琵琶行》、《葬花吟》、《声声慢》等一系列南管新音乐。这些结合中国唐诗宋词的新创南管曲目,体现出当代南管音乐家不再固守旧局,力图在深厚的专业基础上追求更高的艺术突破。除了致力恢复南管清音雅乐的传统,她也试图让南管在当代社会有新的展现风貌,陆续与林怀民等多位跨领域艺术家合作。从曲风的实验、题材的拓展及灯光与舞美的现代设计,使南管音乐的演出既保留了传统南管的精髓,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提升了作为民间音乐体系的南管的人文精神层次。

  10月15日的讲座中,由王新源先生和王心心女士分别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了“心心南管乐坊”近年来的跨界演出项目;并结合现场演示,为前来聆听讲座的师生们介绍了南管的历史、乐器、演唱、排场和乐谱,还饶有兴趣地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增强了师生们对南管的理解。本次南管的演出与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师生及与会观众的广泛好评,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