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青春版《阿伊达》南国三城璨然绽放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3-11-27 16:58: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9:00

  

  一部歌剧,近200人的规模,3个城市,6场演出加4场彩排,两个星期的行程,这一串数字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对歌剧事业的不懈追求。

  为纪念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诞辰200周年,我院歌剧中心于11月19日至12月3日,携威尔第著名歌剧《阿伊达》赴宁波、福州、深圳三地巡演。

  该剧由声乐歌剧系郭淑珍教授任艺术总监,指挥系林涛教授执棒。特聘请达蒙·普罗密斯(美)担任导演,叶莲娜·皮埃丽妮(意)担任音乐和语言训练。剧中主要角色由王秀芬、吴艳彧、贺群、谢天、徐森、孙媛媛、金久湝、宋沣润、宗师、冯国栋、苏文博、蔡俊军等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曾在“歌剧中心”排演过剧目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合唱队和乐队由声歌系和管弦系部分学生组成。

  创作于1870年的四幕歌剧《阿依达》(法国剧作者罗科尔根据同名故事改编)是威尔弟歌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该剧讲述了一个忠诚与背叛、爱情与战争的永恒主题,曲折动人,场面恢宏,充满异国情调。在音乐创作上,威尔弟不仅发扬了意大利歌剧突出声乐演唱主导地位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充分吸取了世界歌剧艺术交响化的成果。其中,无论是主要角色(如阿伊达、拉达姆斯、阿姆奈丽丝)还是群体形象(如众祭司、民众、女奴),均具有个性化的音乐主题,而不同的场景(如神坛庙宇,公主闺房,尼罗河畔)也有独特的音乐描绘和烘托。戏剧冲突的尖锐,情感表达的细腻,人物刻画的深入,使这部歌剧令人迷醉,久演不衰。

  《阿依达》全剧由4幕7景的16个分曲组成。音乐集抒情性与戏剧性于一身,其中既有相对独立的咏叹调、重唱与合唱,又注重三者的有机衔接,有抒情凄美的拉达梅斯与阿依达的二重唱《永别了,大地》,也有铿锵有力的凯旋进行曲,十分考验表演者的演唱功底和表演能力。

  

  困难:一个一个去克服

  歌剧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由一所音乐院校承担一部大型歌剧的制作与演出,实属不易,更何况又是这样一部场面宏大、长达3个小时的大戏,不仅在国内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是凤毛麟角。我院歌剧中心虽然已经成立了近十个年头,排演了五部世界著名歌剧,但是此番排演《阿伊达》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中心”没有正式编制,担任艺术指导的郭淑珍教授、行政总监的马洪海教授和该剧的执行制作人傅冠淇老师都是兼职。人手少,事务多,任务重,更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相互补台。已经87岁高龄的郭淑珍教授更是身兼多个角色,从对演员的声乐指导到导演排戏,从与学院内部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到和演出剧场的联系洽谈,她都亲历亲为,事无巨细。她做事的严谨和高规格,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顶不住了,在她的感召下又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事实上,很多关节也都是靠她的威望和人脉打通的。有时候她也会沮丧,觉得做歌剧太难了,但是这只是一瞬,很快就又会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她太热爱歌剧这个事业了,她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搭建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

  除了组织人员的捉襟见肘,排演这部戏的最大困难还在于它的宏大与厚重,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演出效果,合唱队和乐队都要有足够的数量,可是由于演出经费有限以及个别学生的个人原因,巡演时合唱队和乐队的人数都有所减少,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发出双倍的声音。

  此次南巡演出面临的另一个较大困难,是时间跨度长,旅途遥远。为了节省开支,大家基本上都是乘坐火车。从北京到宁波、福州、深圳,最后再返回北京,从5个小时、7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再到整整24个小时。舟车劳顿、水土不服,再加上演出的辛苦,很多人都出现了身体的不适。扮演埃及大祭司的宋沣润,是发着38度7的高烧坚持演完最后一场的。几位主要角色有A、B角,然而指挥、乐队和合唱队都要参加全部的6场演出和4场彩排(其中一场为了录像而临时增排),其体力消耗可想而知。

  

  演出:一场比一场更精彩

  从今年3月份起,这部戏就开始了阶段性的排练,经过独唱、合唱和乐队的分头训练,外聘艺术指导和导演的集中音乐练习和排戏,直至演出前最后一周在中央歌剧院排练厅与乐队的连排、彩排,尽管已经紧张排练了半年多的时间,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大戏,依然显得有些仓促,因此演出中的磨合与调试,必不可少。

  巡演的首场演出(11月20日)是在宁波集市港镇广德湖剧院,由于装台等方面的原因,此场演出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虽然这座今年10月才建成的新剧院硬件设施良好,但是由于地处离市区较为偏远的开发区,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文明观演的素养还有待提高。主要由青年教师组成的A组演员,克服长途旅程的疲劳和现场秩序不尽人意的困难,打响了巡演的第一炮。在宁波的第二场演出是在宁波逸夫剧院(11月21日),由于该剧院的乐池较小,乐队中有一半人要坐在乐池之外。而演出条件的艰苦,也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由年轻学生组成的B组演员,虽然与老师们相比在表演上还略显青涩,但他们的认真投入和扎实的演唱功底,还是给观众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以“土楼”造型而建的福建大剧院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剧院,其舞台要比之前彩排的中央歌剧院排练厅和宁波逸夫剧院都大很多,由中央歌剧院精心打造的舞美布景,更显得辉煌、瑰丽。而另一方面,舞台的扩大也需要在道具布景、灯光和演员站位等方面进行调整。福州第一场演出(11月25日)的亮点是著名歌唱家王秀芬扮演的阿依达。她克服近期连续举办个人音乐会的疲劳,用她那淳厚、柔美的嗓音,将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纠结、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福州第二场演出的机会,依然留给了年轻学生。与在宁波的演出相比,金久湝、贺群、徐森三位主角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舞台表演上都更加松弛自如,看得出他们都在上一场演出之后做了很多功课。

  深圳是此次巡演的最后一站。有了前4场演出的磨合和调试,无论是灯光、布景还是演员们的表演,以及与乐队的配合,都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但这也是大家身体最疲劳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带病坚持彩排和演出。因为要现场录像,每个人都提起了百倍的精神,而王院长在最后一场演出(12月1日)的亲临现场,更是鼓舞了同学们的士气,为整个巡演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纵观3个城市的6场演出,演出效果最好的一场要数在深圳的第一场演出(11月30日)。与学生组的大开大合、激情四溢不同,吴艳彧、孙媛媛、谢天三位老师的表演要更加成熟、沉稳,他们对声音的控制和肢体动作的表达,都更加精准、到位,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生动突出。而在这场演出中,指挥和乐队的状态也是最好的。

  

  收获:一点一滴中见成长

  阳光总在风雨后,有耕耘必会有收获。正如孙媛媛老师在深圳演出后在微博中所写道的:“曲终人散,幕布徐徐落下,忽然觉得近半年的学习排演过得真快!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带给我们的是学习的收获,真诚的友谊,相互间的扶持合作……所有人都在此过程中享受着它的辛酸和快乐。”

  而这样的感触对于年轻学子来说,则更为强烈。在该剧中担任埃及传令兵的牛艺添虽然只有一个唱段,也在福州大剧院首演后在微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专业的队伍,一流的剧院,舞台还是会给人无尽诱惑的,喜欢舞台,希望一直站在舞台上。”管弦系的同学虽然一直坐在乐池中充当绿叶的角色,但他们也在此次巡演中有所收获。大管专业吴昊同学就在深圳演出后发了这段微博:“很有幸刚进青交就能有这样的机会,很长知识,大家都很棒,谢谢林指。”

  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的贺群、徐森、金久湝三位研究生,在表演上可圈可点,而他们的进步和收获也是最大的。徐森不无感慨地表示:“第一次演歌剧就主演这么大的一部戏,这对于我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开始时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状态时好时怀,情绪也有所反复。后来通过在中央歌剧院的连排、彩排,通过郭淑珍老师和导演给我的一次次指导、说戏,通过一场场彩排和演出的锻炼,感觉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慢慢地适应了舞台,不再紧张,敢于表演了,并且开始享受舞台上的感觉,享受演出后得到的掌声和鲜花。通过这次演出,我在语言、音乐、表演、舞台掌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演歌剧的话,我相信我会越演越好。这次演出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同样首次参演歌剧的贺群也有着类似的感受:“第一次演歌剧觉得很过瘾。舞台表演更需要综合能力,不仅要自己表演,还要和对手配合。而且这种表演是流动的,上一分钟和下一分钟的状态都不一样,这和音乐会、考试有很大的不同。刚开始时有很多人怀疑我们是否能行,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我们的能力。非常感谢郭淑珍老师给我们搭建了这个舞台,而她的敬业精神也感染了我们。在宁波时我就感冒了,是靠着这种精神支撑下来的。因此对我来说,收获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还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

  曾经参演过上一部大戏《奥涅金》的金久湝,这次虽然不是首演歌剧,但却是首次担任主要角色。谈到自己挑大梁的感受,她说:“一开始很害怕演埃及公主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太大了,人物性格也很复杂,有爱、有恨、有嫉妒、也有悲伤,几乎集中了一个人所有的情绪。每次在舞台上我都纠结得不得了,演完以后还会难受一阵子。虽然表演上可能还有欠缺,但是能够完成下来,就是给了自己一个惊喜。在国外像我们这样的年龄是不可能演这样一部大戏的。通过这部戏,我在声音、表演和心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把自己的心留在了舞台上,将来一定要争取演更多的歌剧。”

  对于同学们的成长和进步,最有感触的要属旅德女中音歌唱家、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宝仪教授了,她不仅帮忙聘请了来自欧洲的导演和艺术指导,而且还作为副导演全程参与了该剧的排练和演出。她告诉笔者:“通过这部戏,所有的人都更加成熟了,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几个主要角色,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表演已看不出学生的痕迹,无论是语言、音乐处理还是舞台表演,都和职业演员没有任何区别。由于他们的表演非常入戏,而使得整部戏看起来情节紧凑,很有张力,人物性格鲜明。单靠一所音乐学院的力量完成这样一部大型歌剧,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长期在欧洲导演歌剧的达蒙·普罗密斯先生甚至认为,这部歌剧已经具备了欧洲A级剧院的水平。”

  此番《阿伊达》的南国巡演,可以算是学院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演出了,因此在学院里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演出归来,原声歌系副系主任、曾经留学意大利的黑海涛教授激动地对笔者说;“真的很不容易,全世界有几所音乐学院能拿出这样一部大戏。这对学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学院的整体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威尔第诞辰200周年之际排演这部歌剧,不仅是对作曲家最好的纪念,也必将会对中意音乐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宋学军 文/吴建平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