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第七届“中音杯”低音提琴比赛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8位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分少年组和青年组,经过3天激烈紧张的角逐,决出了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表演奖,整个活动圆满落幕。。
比赛评委会由Jeff Braditich(主席,美国)、Hans Roelofsen(荷兰)、Philipp Stubenrauch(德国)、苏亿容(中国台湾)、Mark Urness(美国)、Matti Kovler(以色列)六位专家组成。评委们对国内低音提琴的教学和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盛赞此次比赛的组织工作。大赛期间内容丰富,在白天激烈的比赛之后,还在每晚举办音乐会、讲座和大师班活动。
10月28日晚,管弦系低音提琴教研室主任陈子平教授携众多国内外优秀的演奏家举办了开幕音乐会。音乐会上,陈子平教授首演了由作曲家王非老师为低音提琴、箫和四把中阮创作的新作《天梦》。西班牙低音提琴演奏家Toni Garcia Araque和本次比赛评委成员苏亿容等多位演奏家竞相登台。音乐会压轴作品是由七位中外低音提琴演奏家共同表演的以色列作曲家Kovler创作的低音提琴七重奏《不能承受之轻》。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10月29日晚,评委会专家Mark Urness和Hans Roelofsen举办了两场风格迥异的独奏音乐会。
10月30日晚举行了两场讲座,第一场是以色列作曲家Matti Kovler谈自己的音乐创作;第二场是我校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冯洲的《低音提琴的起源》讲座,这是国内首次关于低音提琴诞生历史的专题讲座。观众们和比赛评委会的所有专家饶有兴致地聆听了两场讲座。讲座后举办了往届获奖者音乐会,精彩的演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音乐会上演奏由我院教授、著名作曲家杜鸣心专为低音提琴和钢琴创作的《随想曲》(2010年完成),反响十分热烈。乐曲蕴含着缜密的构思和高超的技巧,堪称当代中国低音提琴的杰作。音乐会还演出了多首独奏、重奏作品,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0月31日晚,另两位评委会专家Philipp Stubenrauch和Jeff Braditich举办了两场精彩的独奏音乐会。
11月1日,五位低音提琴评委为获奖者举办了大师班。
“中音杯”低音提琴比赛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低音提琴赛事, 旨在提高全国低音提琴学生的演奏技艺、加强学生的竞技意识、开展国内外交流以及推动全国低音提琴事业,从2007年起平均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次比赛。在这七届比赛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低音提琴学生踊跃参赛,参赛选手超过200人次。比赛为国内低音提琴界的新秀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不少往届参赛者,如今已经在国内和国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比赛也为国内外低音提琴界建立起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历届比赛评委由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捷克、瑞士、荷兰、以色列、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权威低音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组成。在大赛期间,国内外专家与学生们举办多场精彩演出以及大师班等丰富的活动。如今,每年一届的“中音杯”比赛已经成为受到国内外低音提琴界广泛瞩目的重要赛事。在今后的大赛中,比赛规模将更为扩大,曲目设置进一步同国际赛事接轨。欢迎全国年轻的低音提琴演奏者踊跃报名参加。
附:2013第七届“中音杯”低音提琴比赛
获奖名单
(并列获奖者按比赛上台序排列)
少年组 |
一等奖 |
张予喆 |
二等奖 |
赵熙锦 |
三等奖 |
李旋驰、柳 畅 |
优秀奖 |
季木子、满格格 |
表演奖 |
胡丹、王泽宇 李越、李玮轩 曾婧婷、王菲 邓含笑、张大川 祖茜、钱鑫宇 邓韵涵 |
青年组 |
一等奖 |
(空缺) |
二等奖 |
李立军 |
三等奖 |
郭婧婉 |
优秀奖 |
杨芙、孙艺伟 王荣显、贾一鸣 |
表演奖 |
陈思、杨明达 顾茜茜、马骏 魏华楼、王苓沣 王梓、孙浩 陈洪冰、翱奇 张湘崎、周诗婷 李俊霖、张晨阳 卢元亨、刘九宇 张荃、王海宁 李阳、杨昊天 徐瞾、于翰逊 刘皓、赵天晨 兰佳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