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contempo primo”室内乐团培训计划第三次大师班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1-04-08 09:06: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0:48

   
   
  20世纪和21世纪的音乐在创作技术、音色拓展及演奏法等诸多方面充满了多样性。虽然它们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但却以抽象情感和音响让普通听众望而生畏。事实上,令听者排斥的并不是其音乐本身,而且我们缺少了适当的渠道去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种音乐文化。

  1980年,“德国现代室内乐团”(Modern Ensemble,以下简称EM)成立,并于1985年起驻扎德国法兰克福,先由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演奏家组成,主要专注于演奏20世纪和21世纪的音乐作品,并以出色的演奏水平名列世界室内乐团的前列。目前,他们保持着每年世界各地100余场的演出,这些音乐会不仅提高了团内演奏家的演奏水平,同时也将现代音乐传递给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听众,可谓是现代音乐的使者。2000年后,欧洲开始涌现少数的现代室内乐团,如瑞典哥德堡现代室内乐团、瑞士诺威尔现代室内乐团等等,他们都立志于推广现代音乐,为这些音乐提供展示的平台。

  2003年,EM下属的国际现代乐团学院(International Ensemble Modern Academy,简称IEMA)成立,这一学院延续德国“现代室内乐团”的宗旨:最高水平的质量、演奏的乐趣、跨界的艺术项目和国际性。自2006年以来同德国法兰克福音乐与艺术学院合作开设为期一年的硕士课程:“当代音乐”。年轻艺术家们(演奏家、指挥、作曲家和音响指导)同“现代室内乐团”成员一起练习各种现代音乐作品。一些有名望的作曲家、指挥家也定期到场指导,如Heinz Holliger, Wolfgang Rihm, Helmut Lachenmann, Peter Eötvös, Heiner Goebbels等。课程成果在其每年于国内外举办的20余场音乐会上展示。

  当我们展望这些欧洲国际水平优秀乐团的涌现与发展时,我们不禁扪心自问:现代音乐在中国为何裹足不前,又为何当今中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一直缺少呈现的舞台?不得不说,国内的现代音乐创作缺少传递现代音乐文化的“使者”。

  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内“Contempo Primo现代室内乐团培训计划”的开展赢得众人的关注。该培训计划是由我中央音乐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基金会、德国现代乐团学院(IEMA)合作开展的,立志于培养国内新一代演奏现代音乐作品的人才。2010年6月,该计划在京正式启动,通过公开招考共吸收了30余位青年演奏家参与此次培训。该乐团分别于2010年8月和11月在京成功举办过两次大师班课,以演奏家们对现代音乐的精准释义赢得广泛好评。2011年3月底,在京举办的第三次大师班是这些青年演奏家于5月份正式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密集训练。

  这次大师班日程安排紧凑有序,青年演奏家们依旧以连续奋战的精神、精湛高超的技艺,投入到高强度紧张的排练之中。除去年担任大师班教师尼娜·詹森(Nina Janßen)、赫尔曼·克莱兹施玛(Hermann Kretzschmar)以及小川留美(Rumi Ogawa)外,另有两位同样来自德国现代室内乐团的教师—萨瓦·斯通伊安诺夫(Sava Stoianov)和拉法尔·参布茨基-帕恩(Rafal Zambrzycki-Payne)也加入到这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之中。此外,这次培训的师资还有与EM有着长期合作的指挥家卡斯珀·德·罗(Kasper de Roo)。

  2011年3月29日,为期六天的第三次大师班再次以汇报音乐会的形式圆满落下帷幕。共有来自国外近现代作曲家的13部作品上演。法国作曲家瓦雷兹(Edgar Varèse)的打击乐作品《电离》(Ionisation,1929-31)作为音乐会第一首作品,为听者带来震撼的音响效果。这是瓦雷兹最激进的作品之一,听者可以通过其中的音响感受到对现代都市生活中种种声音的描写。而他的另一部作品《整体》(integrales,1924-25)同样突出了一种强大的气势。奥地利作曲家哈斯(Georg Friedrich Haas)是20世纪重要的频谱流派作曲家之一。这次音乐会上,乐团演奏其作品《tria ex uno》(2001)同样具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音响效果,音乐中彰显频谱音乐的元素,微分音的使用更加要求演奏员更加精准的音高,而乐曲中的音色旋律则需要演奏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流畅衔接。韩国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的三重奏《回旋曲》(rondell,1975)节奏较为自由,强调声部之间的配合,复杂的节奏、滑音、微分音等同样为演奏员的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与前者相比,利盖蒂(György Ligeti)的《六首小品》(six bagatellen,1953)和雅那切克(Leos Janacek)的《青年》(Mladi,1924)虽同样使用了复杂节奏,但是对各声部之间的音符时值要求精密细致。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的《五首管弦乐小品-作品16号》((1909/1925))(双钢琴版本)和贝里奥(Luciano Berio)的《二重奏》(duetti,1979-83)虽没有复杂的技术,却显得精巧、细致。声部间的对位、对比对音乐的清晰度有着较高要求。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Béla Bartók)和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是20世纪重要的两位作曲家,他们的音乐突破了传统和声调性。此次演奏家们上演了他们的作品《对比》(Kontraste,巴托克)和《第一室内乐》(Kammermusik No.1,亨德米特)。相对于技术来讲,演奏员对这两部作品演奏风格的理解把握则更为重要。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演奏是目前国内教学中所侧重的方面,这对现代音乐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此次现代室内乐团培训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假如演奏家没有能够很好地去理解古典音乐,那么理解甚至是演奏现代音乐将是空中楼阁一般毫无根基。

  在这三次培训中,来自德国室内乐团的教师首先从演奏技术的层面为学生讲解一些在现代音乐中新现的演奏技术,包括微分音音准、滑音、节奏训练以及极高音区演奏等等。再从音色、力度、旋律等方面详尽地纠正演奏方法,调控演奏员的整体控制能力。在一些作品中,演奏技术是相当困难的,而克服技术难关并掌握理解音乐作品是国内青年演奏家的目标。通过大师班课,他们在演奏技术上有所提高,且对现代音乐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入。当被问到在近一年的培训中学生最大进步时,教师尼娜·詹森(Nina Janßen)说到:

  “第一次培训时,他们都很独立,只顾得演奏自己的声部,缺少了用耳朵去听其他声部的意识。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在不断的磨合中发现了’团队’的精神,让这些音乐作品听起来不再松散,每个人对他们各自演奏声部和作品整体控制更有‘责任感’了。”

  这个乐团从筹划到成立不仅仅是代表了中国音乐演奏、国内乐团事业的拓展,同时又是为国内音乐创作打开了通往普通听众世界的大门。让这些音乐真正的被人们认知、理解。这个意义是远远超过了一个乐团的自身范畴。

  在三次大师班课中,国内演奏家们主要以20世纪和21世纪现代作曲家的乐曲为演奏对象,先后排练了23首现代音乐作品。在第三次大师课结业音乐会上,国内青年演奏家展现了他们对现代音乐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控能力,显现演奏上的成熟与干练。相信有了这个平台,现代音乐的推广会更加顺畅,可以让更多的听众了解现代音乐,也让国内作曲家的作品得到更多的传播和舞台。

  2011年的春天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经历了将近一年辛苦排练的现代室内乐团亦为我们带来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可嘉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年轻一辈演奏家们的热忱与勤劳,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不远将来现代音乐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5月份为我们带来的音乐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