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人的规模,铁路距离2294公里,70天的紧张筹备,两场演出加一场彩排,这一串数字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对歌剧事业的不懈追求。
应广州大剧院邀请,3月15日至21日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逄焕磊的带领下,我院歌剧中心主任郭淑珍教授、声歌系副系主任马洪海和管弦系系主任赵瑞林教授及声歌系、管弦系部分师生,携俄罗斯经典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南下广州,在广州大剧院为羊城人民奉献了两场美轮美奂的歌剧盛宴。广东省文化厅方健宏厅长、景李虎副厅长,广东省委宣传部艺术处吴加联处长,广州电视台管志坚台长,星海集团余其铿总裁,星海音乐学院唐永葆院长等当地文艺界、音乐界领导和专家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歌剧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由一所音乐院校承担一部大型歌剧的制作与演出,实属不易,何况又是这样一部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难度较大的歌剧作品,在国内更是史无前例。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演出的运作过程,既体会到了艰苦与辛劳,也收获了快乐与喜悦,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70天的紧张筹备
从1月7日与广州大剧院确定合作意向,收到项目负责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到3月18日的正式公演,筹备工作历时整整70天。70天,对于一部大型歌剧的演出运作来说已是十分紧张,而这其中又跨越了春节和寒假。
这次赴广州演出的总人数超过160人,不仅涉及我院的声歌系、管弦系,还有中央歌剧院(舞美)和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等单位的友情加盟。人数多,行当多,头绪多,事务庞杂而琐碎。从演出合同的拟定和签署,演职人员的吃、住、行,到乐器和服装道具的运输,宣传海报、宣传册的图文设计,都要在演出前一一落实。乐队需要多少把椅子、谱架、谱台灯,剧组需要多少个演员证和多少个装、卸台工人,每场演出前需要订多少份工作餐,谢幕时需要多少束鲜花,这些都必须事先告知广州的接待方。从1月7日起,我们几乎天天都要与广州方面通电话,接、发电子邮件,甚至在新年前的腊月二十九还在工作。
在这70天里,一方面是演出事务的紧张筹备,另一方面则是紧锣密鼓的排练。虽然加上之前在北京天桥剧场、俄罗斯莫斯科和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这部《奥涅金》已经过多次锤炼和打磨,但此番赴广州演出,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郭淑珍教授还是要求剧组进行认真复排。为此,合唱队和主要角色在本学期开学前两周提前返校排练,而郭淑珍教授则利用招生考试的空挡给大家排戏。3月份正式开学后,管弦系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也适度增加了排练时间。
精彩演出迷醉羊城观众
南国春早,火红的木棉花已悄然在羊城绽放,而珠江两岸的夜景更是流光溢彩、璀璨夺目。但是我们却无暇欣赏这美丽景致,一到广州便一头扎进演出场地——广州大剧院。地处珠江新城、去年5月才刚刚落成的广州大剧院现代感十足,曾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将其设计成为两块灵石,有如“圆润双砾”。“大石头”是1804座的大剧场和录音棚、艺术展览厅,“小石头”则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其内部的音响设计,则由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马歇尔承担。我们的《奥涅金》将在大剧场里上演,能够在这样一座舞台设施和灯光音响都堪称世界一流的剧场演出,演员们都非常兴奋,充满期待。
由于舞美老师的装台十分顺利,17日下午演员和乐队直接进入剧场进行排练,晚上则是带观众的彩排。虽然剧场设施十分先进,但是由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演出场所,因此并不完全适合歌剧表演。比如,它的舞台非常深,演员们必须要尽量往前站,才能把声音传得更远。而乐池的音响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麻烦——管乐的声音总是有些“冒”(为了节约演出成本,弦乐的人数有所减少)。为了获得较为平衡的声音效果,指挥林涛老师和剧场方面的技术人员一起查找原因,进行调试。
广州是一座商业气息很浓的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除地域特色以外再就是深受港台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说实在的,对于广州观众能否接受《奥涅金》这样一部大型俄罗斯经典歌剧,我们也有些忐忑。然而演出效果非常理想,令人欣喜。
广州的音乐会一般都是晚上8点开始,由于《奥涅金》一剧的时间较长(160多分钟),因此提前半个小时开演。很多广州市民对于新落成的广州大剧院也不是很熟悉,再加上第一天(3月18日)晚上下起了大雨,因此迟到的人较多。而第二天就要好了许多。两场演出虽然没有完全坐满,但是来现场观看的都是自己买票的、也都是真正热爱音乐、懂得如何欣赏歌剧的观众。他们中既有音乐界同行、音乐爱好者和俄语爱好者(全剧用俄语演唱),也有不少星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和来自奥涅金的扮演者冯国栋家乡的亲友团。观众们的观剧热情甚为感人,如有十几位星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自掏腰包花高价买位置最好的票,而事后他们的李校长告诉我们,学生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许多观众久久不舍离去,他们围在台前与主要演员合影、索要签名。一位观众找到塔吉亚娜的饰演者柯绿娃,激动地表示自己被剧情深深打动甚至留下了眼泪。
观众们的热情和掌声也感染、感动了演员们,他们的表演都十分投入,特别是柯绿娃、冯国栋、谢天等几位主要演员的演唱日臻成熟,一场比一场出彩。正在广州演出的我院校友、旅欧华裔指挥家王进,在观看首场演出后兴奋地来到后台向大家表示祝贺。他夸赞“整部戏都非常棒,角色整齐,演员的声音、形象都很好,合唱队的声音非常漂亮。乐队显示出了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指挥也很出色。”
早春的羊城,与木棉花一样火红的,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们对艺术的热情和青春的朝气。
感受与体会
成功组织160多人的大型歌剧团队进行异地演出,这在学院历史上也是首例。一般而言,象这样一部大型歌剧的演出运作,必定会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后勤班子,而我们的歌剧中心没有正式编制,马洪海、吴龙等几位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手少,事务多,任务重。其中最为辛苦和操劳的要属已是耄耋之年的郭淑珍教授。她不仅担纲该剧的艺术总监和导演,还要统筹和主持许多事务性工作。可谓事必躬亲,全身心地投入。在她的率先垂范下,整个剧组团结一心,显示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这里特别要提的是管弦系的同学们。在歌剧演出中,坐在乐池中的乐队被昵称为“地下工作者”,然而每场演出结束后,他们都高举乐器,发自真心地、不遗余力地为台上的声乐演员叫好。而他们的指挥则是刚刚从俄罗斯学成归来的指挥系林涛老师。林涛已有指挥上千场音乐会和歌剧的经验,面对这样一支学生乐队,非常认真和有耐心,排练中既有严格要求,又不乏诙谐和幽默。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位新来的“林指”。
音乐表演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在与学生们的接触中,笔者感到大家都很乐于参与此次演出。他们认为这种艺术演出实践活动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都十分有益。这种真刀真枪的演出实践,不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而且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实际演出的现场气氛,体验到了一个职业音乐家的工作状态,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近几年来,学院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艺术实践的领导和管理,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养,用高雅音乐为社会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载体。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已是学院上下的一种共识,然而如何进一步协调好艺术实践与正常教学的关系,在体制、机制、软件和硬件(虽然学院已有多个排练大厅,却没有一个适合歌剧排练)等方面为师生们的艺术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尚有许多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