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掌声、叫好声,面对观众们的热情与欢迎,三个多月以来的疲劳与辛苦一扫而空,“太不容易了,真是太好了。”11月25日晚11时,在《奥涅金》于福建大剧院演出结束的这一刻,喜悦与辛酸同时涌上心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是笔者此次随我院歌剧中心赴福州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最深刻的感受。
首届中国歌剧节由文化部与福建省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歌剧研究会、福建省文化厅和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在11月6日至30日期间,共3000多名中外歌剧艺术工作者为榕城观众献演16个经典剧目(14台剧目参加展演、评比,2台剧目祝贺演出)。作为政府主办的歌剧领域的一项重要艺术活动,首届中国歌剧节特别强调作品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与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我院歌剧中心是受邀参加歌剧节的唯一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其演出的柴科夫斯基经典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获得演出奖和优秀指挥奖(林涛)、优秀表演奖(谢天、冯国栋)、表演奖(柯绿娃)、特别导演奖(郭淑珍)、歌剧特殊贡献奖(郭淑珍)六个奖项,这充分体现了学院积极参与社会音乐生活,用高雅艺术服务社会的一大办院宗旨。
胜非为难,持之为难
此次受邀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是《奥涅金》剧组自2009年12月在北京天桥剧场、2010年年初赴俄罗斯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2010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和2011年3月在广州大剧院的历次演出后的又一次出征,也是这么多次演出中面临困难最多、最难的一次。
做成一件事情无非需要两大因素:钱和人,而《奥涅金》此次遇到的困难,也没有跑出这两点。首先是经费的落实。虽然歌剧是复排,制作费上可以节省一些,但180多人的吃住行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歌剧节组委会因为经费紧张,只能付给一定的演出补贴,而我们是教学单位,艺术实践经费有限。好在歌剧中心尚有一些专项经费,这一问题才得以最终解决。
钱的问题落实了,在人员方面又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原本歌剧节给我们安排的时间是11月中旬,后又把我们放在了11月25日,而得知这一最终结果已进入11月。剧组中的主要角色多已毕业工作,有了自己的新单位,他们要和工作单位协商,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日程。即使这样还是有人为此做出了牺牲,其中扮演连斯基的我院声歌系青年教师谢天,推迟了去意大利学习的时间;扮演塔基雅娜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柯绿娃,要于11月26日(演出后第二天)代表其新加盟的部队单位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金钟奖”比赛,而参加歌剧演出必然会影响到她的比赛状态。此外,该剧的指挥、新近从俄罗斯回母校指挥系执教的青年指挥家林涛,也临时调整了自己去俄罗斯参加一个重要“音乐节”的演出日程。而为了不耽误排练,他更是连夜坐国际航班赶回北京。头一天晚上还在俄罗斯指挥演出,第二天晚上他已站在了教学楼1401的排练厅里。除了这些骨干力量,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军队一样,大学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乐队又换了一批新人,演奏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指挥林涛对他们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合唱队中有些同学面临毕业,他们或要参加考研、出国的补习班或有其他个人的事情,虽然排练时间大都安排在晚上,但出勤率依然无法保证;舞蹈队是来自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学生,他们也已面临毕业,同学们或在文艺院团实习或在各地找工作,要把人员凑齐亦非易事,而最终还是由原来的8对减到了6对,并请人重新对舞蹈进行了编排。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此次复排《奥涅金》之困难程度,甚至连好强、不服输的歌剧中心主任郭淑珍教授都曾一度打过退堂鼓。然而“不演”的念头仅仅是一闪而过,因为她认为这是一件对学院对学生都有好处的事情,而如果不做了,也对不起那些为此付出努力和牺牲的剧组人员。在她的坚持和率先垂范下,大家硬是咬着牙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才有了最终的福州之行。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从寒气逼人、一片萧瑟的北京来到花团锦簇、满眼青翠的福州,胜利已然在望。
位于福州市中心“五一”广场南侧的福建大剧院,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文化设施,外观设计融入了当地特有的闽西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其中的歌剧厅是剧院的核心部分,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1345个坐席。
剧组的大部分人员于23日抵达福州,其中主要角色和合唱队队员不顾旅途劳累(乐队和合唱队员均坐火车前往),即刻到福州大剧院试穿服装。为了节省开支,演员的服装大都是中央歌剧院的服装师从该院演出的其他剧目中挑选出来的,除了要与《奥涅金》的剧情、角色相符,尺寸大小也要根据演员的身材重新调整。24日下午和晚上,进行了舞蹈的排练和整体的合成。由于学院里没有适合排演歌剧的场地,这样的实景合成只能在剧院一次完成。好在这部戏已排演过多场,大家的配合基本到位,不过还是出现了忘词、乐队与演员没有合上等纰漏,让人不禁为第二天的演出捏了一把汗。
演出前据当地的专业人士说,由于之前的几场演出规模都比较小,因此福州观众对歌剧节最后的两场大戏(《奥涅金》之后,由中央歌剧院的《唐豪塞》“压轴”)都充满了期待,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而现场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座位全满,观众热情很高。福州观众的音乐修养较好,他们懂得如何观看歌剧,也非常尊重艺术、尊重演员的劳动。而福州大剧院的舞台和音响也非常适合演歌剧,舞台大小适中,演员们能够压得住台,也较容易与观众进行交流。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气场,令演员们的发挥都很出色,几位主要演员很快进入角色,其中最出彩的是柯绿娃,与之前的几场演出相比,她对人物的塑造更加深入、细致,也更加成熟。而曾经让人有些担心的合唱队和乐队也非常“给力”,因为大家都很“抱团”,具有集体荣誉感。在指挥林涛的带领下,整场演出紧凑而流畅,同时又将柴可夫斯基在这部歌剧中所突出的抒情性表现得恰到好处。原来还觉得3个小时的演出有些冗长,而这一次却没有了这种感觉(重新编排的舞蹈也为全剧增色不少)。
胜利后的喜悦与反思
来之不易的胜利之果令人喜悦,也让人不无反思。没想到做一部歌剧竟有这么难,而且这还是复排。回过头想一想,之所以“难”,主要“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是教学单位,艺术实践的经费有限。二是歌剧是门综合艺术,演出阵容庞大,涉及方方面面。而歌剧中心没有正式编制,几位老师都是兼职(包括排练、演出和行政事务性工作),这才会有郭淑珍教授的事无巨细、亲历亲为,马洪海教授的“后勤大总管”,吴龙教授的亲自上阵“打字幕”。三是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学的管理,在学生请假方面更加严格。虽然歌剧排练都尽量利用晚上的时间(“青交”排练是利用乐队课),但在正式演出时,还是会与正常教学有一定冲突。
现代大学的功能包括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而对于专业音乐院校来讲,这四项功能中都包含艺术实践。歌剧演出涉及声乐和器乐(有时还包括舞蹈),舞台和乐池,声乐学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的实践,也有机会与乐队相配合。歌剧中的音乐与声乐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管弦系学生亦可以获得在乐池中与舞台演员配合的经验。因此歌剧的演出实践无论是对于声乐系学生还是管弦系学生都不可或缺。我们说,音乐表演人才最终的目的地就是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的重点(特别是在大学阶段),而从目前看来,如何摆正艺术实践与正常教学的关系,把握好艺术实践在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的比重和时间的分配,给艺术实践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尚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