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五月举行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0-04-16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1:43

  4月14日上午,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组委会在我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比赛组委会主席、我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和中国乐器协会会长安志先生,比赛评委主席、我院提琴制作中心主任郑荃教授,向与会的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台、音乐周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时代周刊、意大利晚邮报、千龙网、中国乐器等27家新闻媒体,介绍了比赛的有关事宜并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由中国乐器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将于5月5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比赛旨在促进各国中青年制作家开展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提琴制作界的合作,提高我国制琴师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截至2010年3月31日,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4名选手报名,将有280件乐器参赛。
  比赛章程和规则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同时,力求与国际接轨。比赛奖金的设定也向世界最高标准看齐,第一名乐器的奖金为小提琴12万元,中提琴14万元,大提琴20万元。获金奖的乐器将由比赛委员会永久保存。比赛还由国际提琴制作家协会、意大利提琴制作家协会、法国提琴制作家协会、波兰提琴制作家协会设立了特别奖。
  比赛评委主席为中国著名提琴制作大师郑荃,但他不参与评判工作。10位评委分成制作家组和演奏家组,每组各5人。制作家评委组按照国际惯例,只聘请了一位主办国评委朱明江,另外4位评委分别从意、法、德、美聘请,他们都是享誉世界的提琴制作大师。5位音乐家评委中有3位中国小提琴家盛中国、吕思清、林朝阳,中提琴评委由美国中提琴独奏家Roger Chase担任,大提琴评委由澳大利亚大提琴家Markus Stocker担任。
  除比赛评委外,比赛组委会还邀请了部分世界著名提琴制作家和重要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组委会主席,如维尼亚夫斯基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组委会主席Andrzej Lapa、意大利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组委会执行Paolo Bodini、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主席PaulScuhback 等作为特邀嘉宾。
  为了保证比赛的艺术水平,比赛组织会特别聘请20位国内外知名音乐家、提琴制作家、指挥家作为比赛的特聘艺术顾问,同时还设立了艺术委员会,以保证比赛的质量。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5月5~9日比赛期间将举办国际提琴制作论坛,有7个不同内容的大师讲座。5月8日比赛的决赛将对公众开放,中央电视台转播,5月9日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比赛的颁奖音乐会,届时将用获得比赛前三名的乐器演奏,由吕思清等3位评委担任独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伴奏,谭利华指挥。
  5月10~17日将在国家大剧院水下长廊展厅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参赛作品展”,展览内容除参赛作品外,还将展出中国提琴制作家在历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奖作品及世界顶级名琴。展览场地还将进行试奏及提琴制作现场表演,并有评委和参赛选手的现场交流。
  起源于欧洲、历史绵延400年的提琴制作艺术,已形成了独特的制琴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这是区别于大部分乐器制造业的,也是这个专业的魅力所在。纵观音乐发展的历史,乐器制作、乐曲创作和音乐演奏三者总是缺一不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欧美诸国都非常重视提琴制作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提琴制作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制琴史尽管不长,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提琴生产国,提琴出口稳居全球之冠。与此同时,我国提琴的质量也在迅速提高。从1980年代初开始,我国提琴制作家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上频频获奖。我国的提琴制作水平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某些方面已经相当接近传统的欧美提琴制作大国,这与我国重视提琴制作的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上许多提琴制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捷克、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美国等都有国家级的定期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为提高提琴制作的艺术水平,促进这些国家的提琴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举办的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不仅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亚洲也还是首次。
  比赛组委会希望将此项比赛办成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系列化的国际提琴比赛,同时也希望它能够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即在意大利风格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学派。比赛的成功举办,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乐器行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中国提琴制作的艺术水平,确立中国提琴的良好国际形象,同时使我国跻身于世界主要的提琴制作赛事国的行列。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