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歌剧《青春之歌》剧组半个世纪后的重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0-07-08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1:48

        今年是我院建院70周年,这让我们不由地想起半个世纪前(1960年)我院曾经排练并演出歌剧《青春之歌》的种种往事。歌剧《青春之歌》在1960年曾在本院礼堂和民族宫剧场、人民剧场的各演两场,共演出了六场。
        我想到了当时的导演田庄老师,于是我想方设法开始多方打听,真幸运6月23日终于找到了。田庄老师现在青岛,巧的是这几天恰好在北京,已是90高龄的田庄老师在电话里激动万分,并提出很想念《青春之歌》剧组的同学们,很想和他们聚一聚,越快越好,因为过几天他又要回青岛了。我立即与在北京的当年剧组的人联系,大家得知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学院非常支持这次特殊的聚会,还派了校友会的周建都来为这次聚会接待和拍照。 

        6月25日(周五)上午11点多,当年剧组的人纷纷如约而至,参加的人有:我(黄揆春)和叶佩英——当年扮演林道静的A、B角;王秉锐——扮演于永泽;黎信昌——扮演江华;温钰泽——扮演韦三大伯;雷克庸——胡梦安;邓文契(下面是“女”,音:jié)——扮演小燕(后来这个人物没有了,她曾在大歌舞《东方红》中和李光羲演唱“松花江上”);姚雪华——艺术指导;王震亚(后来是我院的副院长)——是当年带领作曲毕业班进行创作;张建民-----毕业班学生之一(作曲系);……很可惜还有三位未能参加:刘秉义——扮演卢嘉川(正在外地演出),吴雁泽——扮演锁柱(因临时身体欠安),陈志明——扮演胡梦安(去台湾有活动),他们都表示非常遗憾。

        1958年金帆老师根据杨沫小说写成了剧本,最近我们已经找到他写的剧本,共有3稿:初稿是1959年4月本院作曲系四年级印,第二稿1959年5月本院印,第三稿1978年1月(手写)完成,当时打算出版的。席间当听我说到:可惜金帆老师已经去世时,田庄导演深情地站起,低下头默哀。田庄导演很激动:“我很想念你们大家呀!……”说着就含泪说不下去了,我们都劝他老人家不要太激动。


        大家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这些七老八十的老同学都返老还童了,像当年的学生一样,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有人说:“咱们创作演出歌剧《青春之歌》是代表一个时代,而且培养了一代人,现在都是音乐界的骨干。”
        我们谈起了当时的创作排练气氛:赵沨院长一声令下,作曲系毕业班同学在王震亚教授带领下立即开始创作;声乐系分配了角色,田庄导演和姚雪华艺术指导日夜操劳,为学生排练,为每个角色合伴奏;管弦系的学生乐队,由指挥沈武钧老师指挥,一场一场,一幕一幕为我们合乐;附中同学为歌剧配了精彩的童声合唱。老师同学都义务参加舞台搬景、道具等工作,全院大协作,像个大家庭,谁也不计名利,演出完一场每人就发3毛钱夜宵费……。
        有人站起来说:有一段咏叹调,我也没见过谱子,但今天我还记得。说着就激动得唱了一段卢嘉川的咏叹调———这就是雷克庸。邓文契(同前)还唱了一段林道静的咏叹调。叶佩英和我还唱出了林道静的咏叹调:
  

        大家有说不完的话,聚会持续到下午3点多,大家依依不舍地彼此告别了!

 


                              2010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