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央音乐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诞辰170周年,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将于12月7日晚在国家大剧院歌剧厅上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该剧由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以著名诗人普希金同名诗篇为脚本创作而成。
这是国内第一部使用俄语演唱的俄罗斯经典歌剧。我院院长王次炤教授任该剧出品人;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我院歌剧中心主任郭淑珍教授任艺术总监(同时兼任导演和语言指导);我院指挥系教师、刚刚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青年指挥家林涛任指挥;俄罗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尼古拉• 库茨尼佐夫教授任制作导演;曹桂千任导演;著名歌剧艺术指导、我院声歌系吴龙教授任音乐指导;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我院声歌系副主任、歌剧中心副主任马洪海教授任行政总监;著名旅意男高音歌唱家、我院声歌系邓小俊教授任声乐指导。主要角色有:柯绿娃、冯国栋、谢天、曹果、梁辰、杨金霞、宋沣润、孙雪曼、金久谐、王磊华、杨奕朋、刘康、李佳轩、黄山等。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联合演出。
11月14日下午,我院歌剧中心在综合楼8层歌剧排练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王次炤院长、郭淑珍教授、《奥涅金》剧组的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以及中国新闻社、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新浪网、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马洪海教授主持发布会。会上,王次炤院长和郭淑珍教授分别讲话,合唱队和主要角色进行了歌剧片段的展示,并现场播放了介绍《奥涅金》去年年底在天桥剧场、今年年初远赴俄罗斯莫斯科参加俄罗斯“汉语年”的排演情况和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的影像资料。
王次炤院长对郭淑珍教授为中国歌剧人才的培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她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郭淑珍教授创建的歌剧中心对于歌剧教学十分重要,我们是声乐歌剧系,缺少歌剧这个环节是不完整的。这场演出既是中央音乐学院建院70周年的献礼,也是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的闭幕大戏,而且能够进入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最高艺术圣殿,意义非同寻常。它对于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促进歌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产生重要作用。他相信,经过之前许多场次的排练和演出实践,演员们对角色的把握和舞台表演将会更加出色、成熟。
郭淑珍教授向与会媒体通报了歌剧《奥涅金》的排演情况。她表示,这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演员们全部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和歌剧中心。她相信这些年轻人的演出不输他人,必将给观众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震撼。同时,她还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的发展历程和创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她说,中央音乐学院是一个教学单位,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旨在通过歌剧演出实践,更有效地培养青年歌剧人才。歌剧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诗歌、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经过课堂严格训练的声乐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的契合点。歌剧演员不经过舞台的实际锻炼,不参加一两部歌剧的排练演出,很难提高专业水平。七年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心”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和机构合作,成功用原文演出了《蒂托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和《奥涅金》等五多部歌剧,其目的的就是帮助学生们从不同国家、风格、时期、语言的作品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从而加深对歌剧表演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歌剧人物、歌剧唱段的刻画和表现能力。
她强调,没有歌剧人才的培养,歌剧事业就是一句空话。作为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设学校和国家重点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国家培养青年歌剧人才的责任。然而,歌剧排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只是一个教学单位,在经费上极为有限。因此,她呼吁社会各界能够更多地关注歌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青年歌剧人才,使他们成为歌剧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力军。
1957年郭淑珍教授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时便开始主演这部歌剧,成为亚洲第一个用俄语成功饰演该剧女主角塔姬娅娜的女高音歌唱家。1962年中央歌剧院在北京首次用中文公演该剧,她再次担纲女主角,引起各界关注。时隔50多年,由辛勤培养的学生们用俄文演唱这部自己年轻时曾出演的歌剧,郭淑珍教授付出了巨大努力和心血,同时也收获了教师这份职业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