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院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于11月2日在综合楼五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中外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徐小平艺术教育基金赞助)。
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意大利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等8所国外知名音乐院校,台北艺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演艺学院等6所港、澳、台音乐(艺术)院校、系,国内9大专业音乐院校,南京艺术学院等6所综合艺术学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5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系主任)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交流音乐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有效途径。
每所音乐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传统,都有各自对音乐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借助国际论坛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形式,各校领导共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高水平的对话与交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并留出时间与台下观众互动,通过思想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是活动主办者的初衷和心愿。
论坛开始前,王次炤院长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委托,向前来参加院庆活动的国外和港、澳、台音乐学院院长,赠送李岚清同志所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1日晚上,李岚清同志在出席学院首场院庆音乐会(国家大剧院)时,会见了8位国外音乐学院院长,并表示要将自己所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英文版赠送给他们,将该书的中文版赠送给港、澳、台音乐学院院长。
论坛分为上午的主题演讲和下午的分组研讨两个部分。我院周海宏和叶小纲副院长主持了上午的主题演讲。我院院长王次炤、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罗伯特•布洛克、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悉尼音乐学院院长金•沃克、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意大利圣契切利音乐学院院长艾达•希尔维斯特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莫斯科音乐学院副院长康斯坦丁•泽肯,围绕“建设一所高水平音乐学院的经验和做法”这一题目先后发言。下午,与会的其他院校领导分别就“追求卓越与营造环境”、“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特色发展与国际视野”、“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这 5个题目进行了分组讨论。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易柯和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李双江分别担任各组主持人。
参加院长论坛的院校,既有国外知名音乐学府,也有港澳台的音乐教育机构,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这类单科型专业音乐学院,也有综合性艺术学院和师范大学中的音乐学院(系),不同类型的音乐院校在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学术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等方面各有不同,然而音乐教育中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也是大家都要面对的。论坛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几个关键词是:“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定位和特色”、“教育和艺术创新”。
“人才培养”——高校的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而音乐人才的培养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届论坛的主要发起人/倡导者、我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在开坛演讲中重点谈了音乐人才的识别与培养问题。他提出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要遵循音乐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和专业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包括营造开放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环境、艺术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化修养并重、以人为本和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国内很多音乐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众多学院领导的共鸣。
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罗伯特•布洛克院长提到的了“培养文化领袖”这样一个育人理念。他指出,耶鲁音乐学院是以培养社会文化的领袖为目标的,学校希望耶鲁的毕业生们成为文化的引领者,同时又肩负着音乐文化使者的重任,成为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纽带。其后的悉尼音乐学院院长金•沃克女士和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院长哈特穆特•希勒先生也强调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塑造人格、传承和传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才培养的社会使命。“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是要确保能够服务于社会,并且能够为未来的文化去做出一些贡献”(金•沃克)。国外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际化”——进入21世纪,信息化革命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化、开放性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明显的趋势和特征之一。对于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而言,国际化成为多数音乐学院的一项发展战略。许舒亚、赵季平院长,以及台北艺术大学、澳门演艺学院和内蒙古艺术学院等院校的院长们都在发言中提到了这一问题。如,赵季平院长表示,所谓国际视野,是基于教育要面向世界的选择,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有国际眼光、国际水准、国际参照性,大大提高我院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对于国际化水平已经相当高的欧美音乐学院来讲,他们在继续加强本地区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与西方国家之外的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迅速崛起的中国的交流。他们认为,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音乐可以在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友谊。同时,他们也很愿意从不同背景的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创作的灵感。“通过国际化的交流,你才知道你想要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去分享彼此的知识,才能够加深彼此的理解。”(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院长马尔科姆•莱菲尔德)
“办学定位和特色”——这是国内音乐院校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大发展,加剧了音乐院校之间的竞争。不仅9所专业音乐学院需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综合性艺术学院和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要尽量避免照搬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千校一面”的问题。赵塔里木院长以中国音乐学院建院之初以培养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研究、表演人才的目标为切入点,特别介绍了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西安音乐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发言人也分别介绍了各自院校根据地域文化和民族特点,在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教育和艺术创新”——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涉及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方面。罗伯特•布洛克院长认为,大学教师要有激情和热情,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认为,对于创新,要辩证地来看。中国大陆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老爷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和艺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潘明伦主任提出,建立高水平音乐学院是对音乐教育从业者的挑战,如何与时俱进,把20世纪的课程转化为21世纪的课程,恐怕是目前教育机构最为迫切的任务。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西冈龙言先生,介绍了该校在运用新技术手段和与其他艺术门类合作的一些做法。
35所音乐及艺术院校(系)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7个多小时的演讲和讨论,几乎涉及了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然而,大家仍感到意犹未尽。正如周海宏副院长在开场白中所言:可能没有哪个时代的音乐学院的领导能够像这个时代这样面临如此多的机遇,也面临如此多的挑战,如此多的可能性和如此多的误区。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如何办好一所高水平的音乐学院,一定是我们非常关心和有兴趣的问题。为此,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等呼吁,要将学术论坛坚持下去,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