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思念伴着春雨飞——刘育熙教授赴台参加刘氏三兄弟纪念活动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9-05-22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2:38

        3月22日,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在台北中山堂内举行的 “听雨忆江南——纪念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音乐会”上,海峡两岸音乐家联袂演奏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良宵》、《汉江潮》、《光明行》等经典乐曲,共同纪念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刘北茂之子、我院管弦系刘育熙教授应邀参加了音乐会演出。
        被誉为“刘氏三杰”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在中国文化史上各有建树。大哥刘半农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刘天华是刘半农二弟,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对中国传统音乐及民族乐器的改革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作“二胡之父”; 刘北茂是刘半农的三弟,曾在我院任教,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刘氏三兄弟虽然擅长的领域不同,但他们都做了同样一件事情,就是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纪念音乐会由台湾琴园国乐团主办,音乐会上,来自大陆的二胡名家萧白镛、高扬倾情演绎了刘氏兄弟的多首二胡名曲,台湾著名歌唱家范宇文演唱了由刘半农诗作创作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听雨》、《忆江南》,台北琴园民乐团艺术总监李彤演奏了刘天华的《虚籁》等琵琶曲,琴园国乐团演奏了刘天华的《光明行》、刘北茂的《流芳曲》等乐曲。两岸艺术家的精湛演出,再现了刘氏三兄弟的艺术神韵,获得全场千余名观众的阵阵掌声。
        作为刘北茂之子,刘育熙教授继承了父辈的衣钵,他虽主要从事小提琴的演奏与教学工作,但由于受到家学的影响,一直致力于小提琴民族化的探索。在此次台湾首度举行的纪念刘氏三杰音乐会上,他三次登台,演奏了自己根据刘天华和刘北茂二胡曲改编的小提琴曲《良宵》、《悲歌》、《音诗——哀思》和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以此追忆先人,抒发哀思。音乐会后,他激动地表示,两岸文化传承相同,心心相通,能在台北举行纪念父辈的专场演出,别具意义,自己也感到无限欣慰。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台湾音乐界同仁、特别是台北琴园国乐团林谷珍团长,为举办这场音乐会付出的种种努力和辛劳。
        从筹备到报批再到安排曲目、邀请演员,林谷珍团长不遗余力、倾心投入,为了提高现场导聆水平,他亲自到刘氏三兄弟的老家江苏江阴收集材料,并走访了刘育熙教授。林团长希望,有机会能将这场音乐会搬到刘氏三兄弟的老家——江苏省江阴市作专场演出,让大陆民众看到民族音乐在台湾的传承。刘育熙教授从台湾回来后,也一直在力促此事。
        春天是台湾最好的季节,和着缕缕春风,伴着丝丝春雨,刘育熙教授不仅参加了纪念音乐会的演出,还应邀到辅仁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南科技大学、台南艺术大学以及光仁中学、示范乐团举行了音乐会与讲学活动。刘育熙教授在台湾的演出和讲学,受到了当地民众和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要求签名和索要音乐光盘的“粉丝”络绎不绝。而台湾的音乐普及教育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给首次赴台的刘育熙教授留下良好的印象。他曾观摩台北县中、小学生铜管乐队在雨中的一次汇演,大雨磅礴中千余名学生精神饱满、高水平的吹奏令他震撼,不禁留下热泪;而台南奇美博物馆收藏的古琴名琴,也让他感叹台湾企业家投资公益事业的善举。
        除了演出、讲学,刘育熙教授还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进行了参观、访友,近半个月的行程紧张而丰富。此次台湾之行,令他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他认为,“刘式三杰”纪念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五四”文化遗产在海峡两岸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希望两岸人民加强沟通与联系,携起手来,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