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华诞,一个值得恭贺的耄耋之年;80载春秋,一段值得回首的乐艺人生;80年沧桑,一条值得思考的漫漫长路。2009年10月18-20日,“庆贺汪毓和教授80华诞暨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
18日上午,“汪毓和教授80华诞庆祝会”在我院综合楼热烈召开,中国音乐史学界众多资深学者及汪先生门下的学生150余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庆祝汪先生的寿辰,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前来祝贺,庆祝会俨然成为中国音乐史学界一次盛大的聚会。
9时许,“庆祝会”在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我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教授的主持下隆重开幕,我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老院长吴祖强、香港合唱团协会主席费明仪、香港作曲家协会主席陈永华、台湾大学教授赵琴、澳门理工学院高等艺术学校校长戴定澄、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双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董维松、我院教授袁静芳、徐振民、陈自明等先后讲话,他们一方面肯定了汪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创办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上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讲述了汪先生在多年工作、教学中的严谨治学与高尚品格,真正是我们业界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此外,《音乐研究》编辑部、上海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系、声乐家石惟正等也发来贺信,张静蔚教授代表中国音乐学院赠送了一幅“寿”字。会上,李双江上将的一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将庆祝会掀起一个小高潮,而生日歌的响起、生日蛋糕的登场更将庆祝会推向高潮,人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汪先生表达最诚挚的生日祝福!
此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主题音乐会”随即开始。钢琴独奏《山泉》、琵琶独奏《虚籁》小提琴独奏《思乡曲》、《丰收渔歌》、男高音独唱《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他》、广东音乐《鸟投林》、《雨打芭蕉》等作品依次演出,既展现了我国20世纪以来音乐创作的杰出成果,又反映了我院师生演奏、演唱的高质水平。
18日下午举行了“汪毓和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有20位发言者对汪先生的学术成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苏夏教授、方堃教授作为汪先生青年时代的同学,概要梳理了他的学术经历。向延生、王凤岐、张静蔚、居其宏、黄旭东作为汪先生60、70年代的学生或同事,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书编著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音乐史教学中的突出业绩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郑锦扬、孟维平、郭树群作为汪先生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对他的学术人生、他的勤勉刻苦与知遇之恩都异口称赞。李诗原、高洁、程兴旺作为21世纪初的学生,分别从汪先生对军旅音乐史研究的贡献、汪先生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解释”模式解读等方面,展现了他在学科建设上面的深谋远虑,及其史学研究形成的多种观念依据。此外,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等的4位在读研究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4个小时严肃而充满温情的研讨,人们对汪先生又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一位立体、多面的老一辈学人。
19日,“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我院举行,近20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或介绍或探讨了学科建设问题。宫宏宇《海外近期中国近当代音乐研究》、赵琴《那一页台湾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史》、赵广晖《柯政和与中华乐社》、戴定澄《澳门的城市音乐文化》等来自新西兰、台湾、澳门的学者为我们讲述了新颖的地域音乐文化;居其宏、凌瑞兰、李岩、陈秉义、郑锦扬、张娟等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在学科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应秉承的思想、以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畅谈经验心得。汤琼、明言、魏艳、张伯瑜等老师再次谈及了汪毓和先生对他们的深刻影响及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蒲方副教授则直言三个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框架问题、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困境、研究视野的拓展,警醒与会者应以清醒的头脑面对今后的研究。最后,戴嘉枋教授对研讨会做总结性发言。他从对汪先生的感恩之情、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书的看法、对在读学生的话三方面进行阐述,给与会者们上了一堂动情而极具指导意义的“会中课”。
20日上午,在老师们的要求下,我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生们都做了即兴发言,以此作为“庆贺汪毓和教授80华诞暨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的闭幕式。这一颇具新意的举动可谓意味深长。学科建设需要薪火相传,在我们目睹了汪先生8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接过老师手中沉甸甸的火炬,承接起继续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与建设的责任,在新一代学子的共同努力下续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新的篇章!
时间虽然在老人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迹,当老师看到自己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时候,当来自两岸三地的朋友献上真挚祝福的时候,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欢聚一堂的时候,在这一刹那,我们能从老师那面带笑容、充满自信的脸上看到,老师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