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半个世纪的追忆——小记59级甲班聚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发布日期:2009-09-24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3:08

        9月15日, 附中59级(六年制)甲班的近30位同学,为纪念入学50周年在北京相聚,其中还有外地专程赶回来的同学,附中老校长方堃、俞慧耕,何振京、洪月华两位老师及留校任教的孙维熙、姚敬庄、黄远涪等老师出席聚会。师生相见情绪激动,热泪盈眶,大家都发表感言,并演唱了许多值得怀念的老歌。吕佳木校友为此次活动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散文诗《半个世纪的追忆》,得到所有在场人的共鸣。作者说虽然语句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内容与国庆60周年紧密相关,与党的文艺政策和教育方针也息息相连,希望对青年一代的成长有所启迪。愿与大家共享!


半个世纪的追忆——
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59级甲班(六年制)的老同学们:

 

两鬓斑白的你、当上爷爷奶奶的他、腰围2尺8寸的我——
咱们这几十位年过花甲的退休老家伙,
今天,从千里之外、从北京的东南西北聚到一起,
这是为了什么?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心里都明白,不必多说。

50年前的今天,
当时的我们还是花季少年,风华正茂、青春蓬勃,
女孩子们扎着小辫、穿着花裙,
整天唧唧喳喳,跳着舞 、唱着歌,
男孩子们拖着鼻涕、玩着弹弓、有的上课时调皮捣蛋——
总接老师的话茬,没完没了的说;

从12、3岁到18、9岁—— 从少年成长到青年的整整六年,
这是人生最美好,最珍贵,最难忘的时光
我们曾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这六年,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在鲍家街21`号——
音院附中这个温暖的音乐摇篮里 互相呵护,互相关爱,
在老师的严厉教导下,我们付出了汗水,也满载收获!

记得吗?咱班的第一位班主任——
是留着长辩子,比咱们大不了几岁的张韵琴老师
还有朱兆钰老师、罗伟铭老师,
咱班的辅导员是;伍安娜和陈园老师,
记得吗?教咱班的视唱练耳课的是洪月华老师:
还有幽默风趣,经常在课堂上哄着我们高兴的黄玉锦老师,
教咱班民间音乐课的是 何振京老师,
他教会我们唱全国各地的戏曲,民歌,
至今仍记忆犹新,开口不忘。
记得吗?我们的每位主科老师和文化课老师
都把我们当做稚嫩的秧苗,
一节一节课,一首一首乐曲,一个一个音符,
精心浇灌,悉心开拓,使我们拥有了
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知识和技能,并且结出累累硕果!
记得吗?咱班的班长——  要不是文革,她肯定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
咱班的大队长——文革后,他一次次从香港回来看望大家,
就在四年前,他还在聚会时发表激情四溢的感言呢!
可惜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
记得吗?咱班的  她—— 那清脆甜美的民歌小嗓,
她—— 那豪放的西班牙舞姿,
她——-  那另人眩目的“倒踢紫金冠”,        
还有他和她——-那技艺娴熟的手风琴,       
还有他——-在他那风度翩翩的指挥棒下——
全班都参加演出了“小歌舞”:‘东方红,”
大合唱“洪湖赤卫队”;
记得吗? 在刚入学时的“欢迎新生联欢会上”,
咱班的舞蹈“拔萝卜”, 曾轰动全校,
快毕业时  咱班表演的自编自演的舞蹈‘女民兵”,
令观众们叫好! 令文化部长都惊叹!

记得吗? 我们曾经在农村,部队、工厂和公园里
演出的一台又台自编的歌舞、音乐节目:
表演唱“俺是公社的饲养员”,‘五好红花寄会家”等——
管乐重奏表演唱;逛新城——
在一专多能方面,咱班在学校里可是首屈一指的。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还是中学生的我们,就开始实践、并陶醉其中了。

记得吗?每天早晨,当六点钟的铃声一响,
我们就在5号楼的宿舍前集合,
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做完广播操后,便围着操场跑几圈;
每天晚上,班主任老师经常在十点钟的哨声中,
到宿舍里督促我们按时睡觉。
记得吗?咱班过队日和春游时曾经去过地方?
玉渊潭、北海、颐和园、香山、八达岭长城,
我们曾经在小船上,在山坡上,放声高歌
多声部的前苏联歌曲和“让我们荡起双浆”;
记得吗? 一年级刚入学不久,学校西墙外的仓库里着了火,
咱班许多同学不顾班主任的阻拦,奋不顾身的跳下墙头,
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救火,
不少人还因为苯中毒住进了医院——
此英雄壮举还曾受到北京市领导的表扬呢!
记得吗?  当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时,
我们在宿舍里雀跃欢呼,
不约而同跑到学校的院子里狂欢到深夜,
在国庆十周年到国庆十五周年的庆典的日子里,
我们参加天安门广场的联欢晚会,满怀激情,放歌起舞。
记得吗?   我们曾经到过四季青公社捆大白菜,到顺义炮兵部队军训,
曾经到过到储运公司和雕漆厂劳动锻炼;
记得吗?   在国家遭遇困难时期的那几年里,
每次到餐厅,当天的值日生总是在
盛着主食的白色大脸盆里,
小心翼翼的把米饭均匀的分成八份,
那时,我们经常嚼着用园罐头盒的模子做出来的,
难以下咽的,漆黑的白薯面饽饽;
那时,我们总是用羡慕的眼光,
盯着每天能喝瓶牛奶,享受国家特殊待遇的 吹管乐的同学,
但,就在那时,我们班的许多女生
还都主动为正在疯长的男生们捐粮票呢!
而粮票,在当时比金钱要精贵的多呀!
记得吗? 在临近毕业的那年,我们曾经在学校的大礼堂里,
热泪盈眶的听传达雷峰的动人事迹,
我们每个人都用实际行动向雷峰学习,
默默的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

总之,这六年里,我们始终与我们的国家同甘苦、共命运,
无论是幸福,还是艰难,
无论是风云变幻,还是阳光灿烂
因为,我们都曾在少先队的队旗下  庄严的宣过誓——
因为,我们都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词,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因为,“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这6个字,从少年时期起,
就开始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

亲爱的朋友们,咱59级甲班,虽然没出过“大款”和“高官”,
虽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国情,大部分同学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但是,咱班却拥有一批中国一流的音乐学院,以及军队、省,市级艺术学校的
优秀的专业教师,他(她)们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外获奖的、出色的音乐人才。
咱班还有一批 在专业艺术团体里担任独奏、乐队首席的演奏家,
咱班还有一批 在中央以及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机构,国家机关里
担任资深主编,文化参赞,高级编导、高级编辑、高级录音师、高级技师——。     咱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工作之余,
在祖国各地,在美国,在奥地利,在香港——
为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幼年、少年、
以及热爱音乐的老年朋友们 竭尽全力、至今仍发挥余热。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相识50周年之际,正值新中国60岁的生日,
我们在所经历的动荡而伟大的的半个世纪中,
和祖国一起在大风浪中成长、成熟,
相信,我们都敢自豪的说:
无愧于培育我们成材的音乐附中!
无愧于对我们寄与殷切期望的老师!
因为,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
都挥洒过辛勤的汗水,
都勇敢的面对坎坷、艰难
都收获了播种的果实,
都为祖国的音乐事业,绽放出光彩;

 

亲爱的朋友们,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老年人又从千里之外、
从北京的东南西北聚到一起,为了什么?
为的是  寻觅曾经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
为的是  追忆幸福与坎坷参半的青少年时光,
为的是  怀念值得我们每人都终生回味的、
只有那个年代才会有的  真挚的友情——
而更值得庆贺的是 :  50年后的今天,
咱班绝大多数同学,仍依然健康、快乐、朝气蓬勃!
咱班所有同学,依然珍惜、呵护这延续了半个世纪友谊之花,
并且期待着它永远盛开,
在我们心底永远珍藏!!

 

2009年9月 吕佳木
(作者吕佳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台播中心 文艺部主任编辑,
1965年从附中钢琴学科毕业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