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日上午9时,伴随着北京初冬第一场大雪带给人们的惊喜,“第四届世界音乐周——中国·新西兰音乐国际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隆重开幕。出席本届研讨会的“各路诸侯”包括新西兰学者和艺术家群体、台湾学者和中国大陆学者及艺术家群体。
本届会议安排,秉承前三届世界音乐周“以理性的思维来理解他文化,并鼓励通过切身实践来理解他文化”的传统,围绕新西兰及太平洋地区各岛国音乐和文化而展开,精心开设了学术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和音乐会四个环节,“形成一种集合研讨会与艺术节为一体的学术性的艺术活动”。具体包括:一、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地区的传统器乐、声乐和舞蹈介绍和实践(毛利传统咏唱、乐器和舞蹈,库克群岛音乐与舞蹈,以及汤加音乐与舞蹈);二、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地区音乐的深层研究(传统音乐面临的挑战和保护、多元文化、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语境与含义、社会与精神变形);三、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地区的当代艺术研究(音乐方面的器乐、合唱与交叉文化的创作体验,电影及电影创作,装置艺术);四、中国大陆及台湾学者研究(山东唢呐音乐、琉球传统艺能、西藏死亡艺术、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五、音乐会对话(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地区的传统与当代音乐,中国的湘西打溜子与当代音乐)。
开幕式由本届研讨会的执行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李昕教授主持。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新西兰驻华大使卡尔-沃克(Carl Worker)的代表Nicola Read女士、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学会会长陈自明教授、新西兰惠灵顿新西兰音乐学校Jack Body教授的代表Gillian Whitehead女士、本届研讨会的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张伯瑜教授等嘉宾先后致辞。嘉宾们共同表达了对“2009世界音乐周——中国-新西兰音乐国际研讨会”的期待和祝愿。王次炤教授认为“中国-新西兰的音乐交流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传播与理解”。卡尔-沃克先生认为“在这些天里,丰富的音乐会、讲座、工作坊,以及新西兰与中国音乐家之间商讨,将加深我们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个人友谊”。 赵塔里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世界音乐周为全国音乐院校学习世界音乐搭建了平台”,“学习世界音乐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世界性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陈自明教授回顾了中国的世界音乐课程发展轨迹,并且特别感谢艺术总监张伯瑜教授及音乐学系师生为世界音乐周的举办所付出的艰苦辛劳。Jack Body教授“为新西兰音乐艺术以多层次展现在北京观众面前感到荣幸”。 最后由张伯瑜教授致辞,“当代的世界发展的主流正在从西方文化统领走向平等文化的并存,地域间的全方位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更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梯”。
开幕式结束后,由新西兰艺术家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组成的“多元音乐文化合唱团” 展演了为本次研讨会特意排练的“毛利歌舞”、“萨摩亚合唱”、“库克群岛鼓乐和舞蹈”等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地区歌舞音乐,以及“美国黑人灵歌”等部分世界音乐。精彩的演出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
本届研讨会由中央音乐学院、新西兰音乐学校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承办,新西兰驻中国大使馆协办,此外特别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徐小平音乐学基金的大力赞助。
高质量的世界音乐周的举办,塑造了我们通向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视角和胸怀,同时为世界音乐课程在我国音乐院校的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正因如此,“世界音乐周”所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正所谓“继往开来”“任重道远”。衷心希望“世界音乐周”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