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研讨会综述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9-12-21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3:12

        2009年11月18——19日在我院成功举办了一次 “《悲情肖邦》暨肖邦学术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发起,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承办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主要针对我院前任院长、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教授的新著《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及其它肖邦相关问题展开研讨。此次活动共有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方向、西方音乐史方向的15位研究生及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本科毕业生做了主题发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单位相关专家参与了点评与讨论。值得一提的是,于润洋先生及夫人也不辞辛劳,出席了此次学术活动并饶有兴致地聆听了两天的研讨。

        一、此次研讨的缘起与筹办
        11月18上午9点,研讨会在综合楼学术报告厅开幕。研讨会首先由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主任何宽钊老师简要介绍了相关情况。正如何宽钊老师所说,选择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于润洋先生而言,不光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更来自于一种深刻的情感驱动力。于润洋先生早年留学肖邦的故乡——波兰,在原汁原味的波兰文化中浸泡了整整四年,肖邦这个“符号”可以说是于先生生命中挥之不去,时刻萦绕在心头的一个情结,这可以说是《悲情肖邦》一书诞生的原动力。对于正在进行更为全面的肖邦研究的于润洋先生而言,《悲情肖邦》可谓这一情结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何宽钊老师还提到,自1960年回国执教,在阔别波兰四十一年后,2001年于先生受邀重返波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短暂然而高效的学术访问,正是这段时间的艰苦工作,于先生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第一首资料,为这本书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上述内容根据何宽钊老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整理)
        本书问世之后,在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韩钟恩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言说音乐的问题。在于润洋先生这本新著于2008年问世后更是以此为契机,给他自己的研究生开设了相关的研讨课程,并积极向中央音乐学院提议以两院交流的方式共同深入研讨与该书直接相关或者延伸出去的其它问题,以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于先生的著作。该提议得到中央音乐学院相关学术机构的积极响应,并由音乐美学教研室牵头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工作,我院先后进行过两次院内研讨,并请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教研室相关专家给予点评;上海音乐学院也为这次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双方的精心准备为本次研讨会的高质量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次学术交流活动还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幕当天上午,王次炤院长、周海宏副院长分别亲临会场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认真聆听了大家的学术发言。

        二、研讨相关议题和所关注的学术问题
        本次研讨的主题发言部分,两院的研究生代表们都从《悲情肖邦》一书出发,在充分认识了该书本身的学术价值外,还各自谈到了他们本人在肖邦研究过程中诞生的一些成果,并且也谈到了一些对当今学术热点问题的关注。这无疑是对于先生《悲情肖邦》一书中学术成果更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是对该书涉及的一些问题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在此次研讨会中,我院先后共有8名来自美学方向和西方音乐史方向的研究生代表作了主题发言。总的来看,所涉及的议题可以从对“音乐学分析”问题的关注和书中所涉及的美学学科交叉研究问题的关注两方面来加以归纳。
        在对“音乐学分析”的问题进行阐述时,大家的主题发言体现不同的特色。
        一类是实证性的比较研究,从于先生的研究当中试图洞察“音乐学分析”的方法论及其意义。在这一类的主题发言当中,吕常乐(博士研究生,西方音乐史)作了题为《‘音乐学分析’方法在<悲情肖邦>中的再运用》的发言,其中将《悲情肖邦》一书与1993年于先生发表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在这篇长文中首次提出“音乐学分析”这一概念)一文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两篇论文“形异实同”;元媛(硕士研究生,西方音乐史)作了题为《“叙”说琴诗——从钱仁康、于润洋等对肖邦g小调、F大调叙事曲的不同解读评<悲情肖邦>中的阐释特色》的主题发言,从四个研究者对肖邦g小调、F大调叙事曲的不同分析中考察了对肖邦的不同研究方法及带来的成果,并延伸出去谈到关于研究方法问题的一些思考;还有一类是通过引进一些20世纪西方新兴的研究理论来解读《悲情肖邦》一书。这一类比较典型的是邓军(硕士研究生,西方音乐史)的《互文观念下对<悲情肖邦>的解读兼论其他》,其中借用了西方文学领域的“互文观念”理论来重新诠释对该书研究方法的认识,最后思考了“互文观念”与“音乐学分析”方法的契合之处以及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姜骁纹(博士研究生,西方音乐史)《“新音乐学”视野下的<肖邦a小调前奏曲>》引用了西方“新音乐学”对肖邦的“a小调前奏曲”的解读,并谈到了自己对于这种研究视角对于西方音乐研究的益处和重要性。
        很多美学方向的研究生则更多从“书中所涉及的美学学科交叉研究问题”这个角度切入阐述对该书的认识。喻宇(博士研究生,美学)作了《谈于润洋先生对释义学的批判与整合——读<悲情肖邦>》发言,他通过书中“主体情感”在研究当中的融入看到了“哲学释义学”在于先生的研究视角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历史感”和“史学与美学结合之境界”的结合问题所带来的对研究的现实意义;毕琨(硕士研究生,美学)在《音乐作品“真理”的“澄明”——读<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的发言中从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真理”与真理“去蔽”之间的理解看待了《悲情肖邦》书中的阐述方法,并认为该书看到了肖邦作品的“真理”(诗意)而且做到了“去蔽”;刘小龙(博士,西方音乐史,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对于肖邦音乐‘悲剧-戏剧性’内涵的个人化探索——读于润洋教授〈悲情肖邦〉有感》的发言认为该书“把个人对音乐审美的主观体验作为研究起点与核心”,并实现了“对历史研究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刘小龙透过美学当中释义学的“异质同构”角度,详细分析了于先生一书如何实现个人化视域下对历史的合理解读这个问题。马峥(硕士研究生,美学)的《中国音乐学者对西方音乐研究问题之刍议——来自于润洋<悲情肖邦>的思索》发言,则探讨了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于润洋先生是如何研究西方音乐的问题,认为中国学者进行西方音乐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其研究主要面向中国学子的要求和期待,并以于先生的这一专著为例说明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立场、角度、方法。

        上海音乐学院的发言也很有特点,她们当中绝大部分研究生由于先前已有研讨课的基础,因此所关注的问题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特点。他们十分关注对于《悲情肖邦》一书中,如何体现“悲情”这个问题,同时也从美学角度探讨了“何谓悲情”,以及于先生在这本书当中的“悲情”阐释等具体问题。而且上海音乐学院的发言多以对肖邦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出发,而不是从更为宏观的《悲情肖邦》这本书出发来探讨问题,这与我院的探讨角度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李晓囡(硕士研究生,美学)的《悲情——肖邦音乐的形而上品质》;苏阳(硕士研究生,美学)的《寻找<悲情肖邦>》就比较集中的讨论了“悲情”为何的问题。周莉(硕士研究生,音乐批评学)的《肖邦谐谑曲——以第一首为例对谐谑曲体裁进行研究》在论述“悲情”的体现方式的时候认为《悲情肖邦》一书“重新构筑了肖邦的悲情(来自于外部)和悲情的肖邦(来自于自身)”,颇具新意。
        杨婧(博士研究生,音乐美学)的发言《“悲情”之外?——从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之3)看作品的解读方式》大胆探寻了与以往的研究语言不同的言说音乐和研究音乐的方式,她借鉴现象学-诠释学理论以及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里的叙述方式,对肖邦这首练习曲进行了诠释,试图探索出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思维;崔莹(博士研究生,音乐美学)的《浪漫主义的乡愁》主题发言阐述了她自己所认为的肖邦“悲情”的根源,并称这种根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她进一步结合赛亚?柏林“‘怀旧’与‘偏执’是浪漫主义留给现代人的遗产”的观念,考察这种“乡愁”是来自于人的“怀旧”情结,这样的观念引发了在场专家的热烈讨论。
        上海音乐学院的发言当中也有对“音乐学分析”这个问题的关注,如杨婧的发言还有孙月的《从研读于润洋的<悲情肖邦>所想到的》的主题发言,都明确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后者更是将“音乐学写作”与“音乐学分析”两者分开,认为“音乐学分析”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来自于它必须以理性的研究逻辑作为原则,而这必定会导致排除掉个人体验和很多感性表达的可能性,她借用海德格尔对真理——诗意的阐述认为“音乐学写作”之所以不同于“音乐学分析”正是在于它的创作性。显然,这里面的创作性是希冀通过非逻辑的、感性的或者说诗意的言说方式来言说音乐当中独有的意义。
        在最后半天的自由研讨当中,与会专家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轻松愉悦。我院张前教授从同事、伙伴的角度,对于润洋先生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经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告诫下一代年轻学子们树立起正确的研究价值观和努力培养自身扎实过硬的研究素质;我院科研处长姚亚平教授对于我们应该如何更进一步从《悲情肖邦》一书中读到进行音乐有效研究的方法和他本人对于于先生这本著作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陈述。宋瑾教授提出了音乐研究当中的有关后现代和心理学的问题,引发了何宽钊老师和柯杨老师的热烈响应。上海音乐学院的伍维曦老师也提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当中的“悲情”与肖邦的“悲情”之间的些许思考。最后于润洋先生自己对这次的参会经历进行了总结,他客观的点评了一些主题发言,并体现出卓著的学者风范,表示自己从中启发良多,受益匪浅,然后,于先生回顾了自己写作《悲情肖邦》一书的心路历程和对于肖邦的不解之缘。于先生最后重申了自己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音乐研究当中的有效性和地位的看法,呼吁后辈们认真扎实、清楚透彻的搞懂马克思然后再寻求与音乐研究的结合,切不可在研究当中盲目地放弃这块重要的理路基石。
        由于本次《悲情肖邦》的研讨会非常成功,两院学者互换了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的意见,学生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进一步的学术交流前提和个人友谊,因此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达成具体协议,今后每年都将定期在两院之间举办类似学术交流活动,并由双方轮流承办。双方也承诺将本次研讨会的相关发言整理成文,编订成册,以巩固双方的学术研究和研讨的丰硕成果。相信通过这样的途径,两院之间的学术共享会更加频繁和深入,共同关心的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交流,这不但是两院学术平台搭建的一大幸事,更是全国音乐学领域向前发展的一大幸事。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