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18日,马思聪研究会在我院举办了第四届马思聪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马思聪全集-补遗卷》及《补遗音响卷》首发式、第四届马思聪学术研讨会及音乐会、马思聪研究会换届大会。
2007年年底,《马思聪全集》出版后第二年,身在美国的于光先生(马思琚女婿)给我院发来信息,马思聪唯一在世的亲人马如龙(马思聪儿子)决定移居广州,而在他美国的寓所还留有不少他不准备带走的马思聪“遗物”。经过我院和广州市文化局的协商,决定所有资料归“广州艺术博物院” 收存,另由“马思聪全集编辑委员会”继续投入人力进行全集补遗工作。补遗的内容包括“乐谱、图片、文字”一卷,及作品音响3张CD。在17日下午举行的《马思聪全集-补遗卷》首发式上,王次炤院长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副书记欧阳月娥分别致辞,并与马思聪研究会会长汪毓和教授一起,为《马思聪全集-补遗卷》及《补遗音响卷》首发揭幕。
王次炤院长在致辞中指出,马思聪不仅是一位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马思聪全集-补遗卷》的出版,是我院乃至中国音乐界的一件重要事情,为后人学习、研究马思聪的学术成果,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他感谢广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特别感谢汪毓和教授对《马思聪全集》和补遗卷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欧阳副书记向参与《马思聪全集》和补遗卷编纂工作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单位表示感谢。她表示,作为马思聪的故乡,广州对于挖掘、整理、传播马思聪的音乐艺术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思聪全集》和补遗卷的出版,凝聚了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的大量心血,是一件功德无量,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它对于传播马思聪音乐艺术,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成立于1990年的马思聪研究会已走过19个年头,首发式后,汪毓和会长做了第三届马思聪研究会工作报告,并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在17日晚于教学综合楼演奏厅举行的马思聪全集(补遗)作品音乐会上,邹翔、张精冶、谢天、曹慧、丽达等青年教师和多位优秀学生,倾情演奏了马思聪的《弦乐钢琴三重奏》、《降b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第一乐章)、《第四小提琴回旋曲》和《行路难(一)》、《将进酒》、《胡笳声》、《关山月》等四首古诗词艺术歌曲。
在17、18日上午两个单元的研讨中,金毓镇、陈伟安(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郑世刚、尚洪刚、杨宝智、杜鸣心、杨儒怀、钟立民、向泽沛、邬晶琳、宿臣、程兴旺、陈自明、常敬仪、王凤岐等,围绕《马思聪全集》和补遗卷的出版,以及马思聪研究会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或书面或即兴的发言,书面发言多集中在马思聪音乐作品的研究方面,而即兴发言的内容则多为对马思聪音乐生涯的回顾和对他高尚人格的评价。同时,大家也对马思聪研究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另外,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会,她发来的书面发言由别人代读。最后,我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代表新一任马思聪研究会会长、王次炤院长发表闭幕讲话。他表示,今后,马思聪研究会将进一步拓宽《马思聪全集》的营销和赠送渠道,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套书籍,同时争取在马思聪诞辰100周年之际(2012年),举办以马思聪名字命名的全国小提琴比赛。
参加学术研讨会的还有苏夏、刘育熙、田联韬、向延生、何振京、蒲芳、汤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