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9日下午,学院全体党政领导、中层干部和音乐学系师生们,共同参加了在教学综合楼二层演奏厅举行的中央音乐学院“徐小平艺术和教育基金”协议签字仪式。在院长办公室主任刘红柱的主持下,签字仪式隆重、热烈,气氛活跃。我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基金捐助者、我院校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以及他的同班同学、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研究员和音乐学系周青青教授,他上学时的老师、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袁静芳教授,党委书记郭淑兰研究员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王次炤院长和徐小平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并合影留念。
作为徐小平的同窗好友和学院领导,王院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徐小平艺术和教育基金”设立的经过,并代表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向“基金”的设立表示祝贺,对徐小平老同学的义举表示感谢。他说,2006年徐小平作为音乐学系的系友,为该系捐赠200万元设立“徐小平基金”。去年暑假,徐小平向他提出希望再为学院捐赠1000万,建立“徐小平艺术和教育基金”。为了不辜负徐小平的信任,把这笔捐赠真正用在刀刃上,他即刻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沛东协商,将“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的评审落户到中央音乐学院,由“徐小平艺术和教育基金”负责资金资助。去年11月1日,三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他特别强调,徐小平校友的捐款全部是个人收入所得,而这些钱都是徐小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徐小平怀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对同学、朋友的深厚感情,将自己的收入所得回馈母校,这种积极健康、为富有仁的财富观和重情重义的高尚美德,令人钦佩。捐赠固然可喜,而这份情谊则更加重要。他希望徐小平的这一举动,能够影响其他校友,为学院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在1000万的后边加上更多个“0”。
徐小平首先给大家讲了一段1978年高考时与王院长的私人交往,王院长当时的诚信之举令他终身难忘。他说,虽然没有最终从事音乐事业,但他还是非常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同时也非常珍惜与音乐学院师生的友情。母校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在做人做事方面让他成熟很多,使他成为一个有梦想,能够为社会有所担当的人。他说,他的这种捐赠意识主要来自于在美国学习时的熏陶。在美国的大学,校友捐助十分普遍。他认为能够为母校做些事情,是每一个学子的责任。他希望自己这种成功后反哺社会、捐资助学的做法,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同时也希望学院能够办成世界一流音乐学院,荣耀于世界音乐学府之颠。
戴嘉枋和周青青教授从老同学的角度回忆了与徐小平五年的同窗生活。在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不如表演等专业那么光鲜亮丽,他们感谢这位老同学能够为略显“灰色”的音乐学专业进行捐助。他们认为这种捐助使音乐学专业的师生们获得了无穷动力,进而必将会促进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徐小平当年的老师,袁静芳教授对徐小平的评价是“活得非常智慧,选择了自己在社会上的最佳位置”。她认为在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这项捐款正合时宜。由于徐小平是音乐学系的系友,因此他对这个专业、对音乐学研究工作的寂寞与艰辛非常理解,他的捐助让音乐学专业的师生们感到温暖。她说,几十年前,徐小平一定会以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而感到自豪,而几十年后,学院也以培养出了这样一位成功人士而深感骄傲。
郭书记在最后的致辞中表示,参加这个仪式很受教育。她从徐小平的两次捐款中,感受到了他对母校发自内心的深厚情谊。她认为徐小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是与他为理想努力追求,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精神分不开的,而这一点对我们现在的学生们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她强调,徐小平的这一捐助行为,不仅会为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会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