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革命斗士 |
学府资深前辈 |
后为乐坛哲人 |
音苑耆宿方家 |
乐话音境 |
诗文译著 |
传奇人生 |
掌故史话 |
一曲大江东去 |
一生传道授业 |
千古世代留声 |
风范永放光华 |
以上是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桑桐教授分别为作曲家、音乐美学家青主诞辰115周年,音乐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诗词学家廖辅叔诞辰100周年的题词,极其贴切地概括了廖氏两兄弟的业绩、学术地位及其历史影响。
为了尊重历史,学习前贤,弘扬人文精神,11月6日至7日,我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 “惠州廖氏两兄弟”—— 廖尚果(青主)诞辰115周年、廖辅叔诞辰100周年学术纪念活动。会议内容主要有:廖氏两兄弟纪念大会;《忆青主》(廖乃雄编著)、《廖辅叔的乐艺人生》(廖崇向、黄旭东编)、《留住历史瞬间——廖辅叔生平撷影》首发式;青主艺术歌曲、廖辅叔词作乐曲音乐会;“青主音乐美学思想与当代音乐生活”与“廖辅叔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学术研讨会;廖辅叔书法展和《廖辅叔题词手迹选编》首发式。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学者、廖辅叔的学生、亲属、生前友好与同事共二百余人莅会。
在6日下午举行的纪念大会上,我院院长王次炤、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惠州市副市长谢端先后代表三家主办单位致辞,表达了对两位音乐前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表示举办此活动的出发点是要让年轻一代音乐学人牢记前辈,尊重历史,通过对廖氏两兄弟的学术品格和学术成果的研讨,来鼓励和激发年轻一代音乐学人更好地把音乐事业发扬光大。接着,原常州幼年班学生、中央乐团大提琴首席马育弟满怀深情地回忆了40年代廖辅叔与幼年班学生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学院大学部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附中教职工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年轻音乐学人要继承前贤优良作风和学术传统,肩负起历史责任,为学术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决心。最后,青主儿子、现旅居加拿大的原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和廖辅叔的外孙女刘君华,作为亲属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和对举办此活动的感谢之意。廖乃雄认为两位前辈一生追求真、善、美,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生态度是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刘君华用外公早年回忆文章《惭愧的回顾》中的一段话作为讲话的结尾:“‘听音乐不要以为高音最好听,高音只是讨好耳朵,音乐的妙处多是在低回婉转、曼声细语的地方。’外公的人生如此,外公身后的纪念与缅怀也大致如此。”
在6日晚上的青主艺术歌曲、廖辅叔词作乐曲音乐会上,学院声歌系学生和附中附小合唱队分别演唱了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7首艺术歌曲和廖辅叔《西风的话》等10多首词作歌曲。这场音乐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位音乐前辈的美学思想和精神境界。
7日一整天都是学术研讨,刘再生、冯长春、李岩、梁茂春、姚亚平、冯小刚、陶亚兵以及中青年音乐美学教师何宽钊、柯杨、杨赛等近20位与会者先后发言。大家既有对廖氏两兄弟艺术实践活动的点滴回忆,也有对他们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影响的真挚评说。而其中谈得最多的还是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多位学者都对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向西方乞灵”这两句青主音乐美学观的核心,也是音乐界最具争议与备受批判的话语,做了自己的解读。如刘再生教授认为,青主所说的“上界”乃是人类精神、感情世界的代名词。“向西方乞灵”的概念是青主对“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这一认识的延伸与发展,是对中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叛逆与反悖,是对中国旧乐现状的不满。李起敏教授提出,学术与政治是两个概念、两个系统,不能以政治概念和某种需要去异化学术研究。
两天的纪念活动虽然时间短促,但内涵却相当丰富,既不乏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深刻性,又兼顾了历史回放和追忆的亲切与温馨。与会者一致认为,“廖氏两兄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双子星座,具有为人谦逊、自强不息的学者品格,严谨真诚、勤奋踏实的治学态度,广博丰厚、开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学界对二人的研究才只是刚刚开始,他们不为名利、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一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的崇高品格,永远是音乐学界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