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1 月10 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奏厅,举行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吉他音乐会,这就是“祝贺陈志教授荣获美国古典吉他教学最高荣誉奖”音乐会。
陈志教授是中国古典吉他事业、特别是中国古典吉他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开拓者。早在1958 年,他已开始教授吉他。但吉他这种乐器在中国的命运很不顺利,长期得不到重视,受到冷遇。在10 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甚至将吉他视为“流氓乐器”,因此,他只好暂时放下吉他,改教手风琴。
1976 年四人帮被打倒,禁锢人们思想的极左思潮受到批判,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但是,观念的转变是不容易的。吉他的问题困扰人们多年,却仍然没有解决。直到1979 年,在北京乐器学会、北京音乐报(现改名为音乐周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支持下,陈志举行了吉他音乐会,为吉他平了反,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创举,在全国影响很大。从此以后,学习和演奏吉他再也用不着在地下偷偷摸摸地进行了,和学习其他乐器一样,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
1982 年陈志建立了吉他学校和吉他学会,随后举办过多次培训班和吉他比赛,但当时还是处于一种业余状态。1989 年陈志在广播电视部艺术团建立了吉他乐团,这是进入专业的第一步。1990 年,中央音乐学院考虑建立古典吉他专业,但也存在阻力,有人认为吉他与钢琴、小提琴不能相比,因此不能建立专业,也有人认为,吉他学生毕业后没有单位要,无法分配。但当时的院领导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于是,在陈志的主持下,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大学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古典吉他专业。这是中国古典吉他教育进入专业化阶段的一个里程碑。
从1990 年到2006 年,陈志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精益求精地培养人才。从招生开始就精心选择学生、宁缺勿滥,教学中狠抓基本功。经过他训练的学生,发音纯正、音质扎实、音色优美,力度可以有极大的变化,音乐感极强。教材从巴赫、泰雷加、帕格尼尼一直到现代的庞塞、维拉-洛博斯、巴里奥斯和罗德里戈、多明尼康尼的作品,十分丰富而多元。而且他经常带学生出国参加国际比赛,或与国外同行交流、观摩。能及时掌握国际吉他音乐界的各种信息和新动向。这些都使他的教学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水平,并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
中央音乐学院建立古典吉他专业不过是短短的16 年,陈志教学的成绩硕果累累,学生中人才辈出,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获国际比赛大奖共16 次。仅王雅梦1 人就到过16 个国家,演出100 多场。最近王雅梦和苏萌获得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彼博迪音乐学院的最高奖学金,攻读艺术表演硕士,她们到了美国后,已在好莱坞等地举行了多次音乐会,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中国的古典吉他事业开始得很晚,专业的教学不过16 年,从1979 年正式举行的吉他音乐会算起,也不过27 年。从零开始至达到国际水平,速度之快世界罕见,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注意。1995 年巴黎音乐院邀请陈志开大师班,目的正是为了了解陈志吉他教学的秘密,怎么能在短短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在国际吉他乐坛上一鸣惊人呢?
对陈志教授吉他的具体方法和过程,我并没有了解得很细致,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的秘密在于:
1 .他极为关心、爱护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对参加比赛的学生更是关心备至,常常在赛前集中住在他家里,管吃管住,进行封闭式的特殊训练。
2 .他采用了多学科结合的科学的教育、训练方法。他对数学和体育运动生理规律都有研究。因此,他能采用运筹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但又不会过于疲劳,可以说是独辟奚径,因此能够用较短的时间赶上了国际水平。
总之,陈志今天在教学上的突出成就决不是轻易得来的,是他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他的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运用的成果。
音乐会的开场曲是由“天之骄子四重奏”演出的,这是由陈川、许拓、杨杰、吴浩四位男士组成的吉他四重奏:陈川为本科吉他专业四年级学生,曾在维也纳国际青年吉他比赛和香港国际吉他大赛中获奖;许拓为本科吉他专业二年级学生,曾在香港国际吉他大赛中获奖;吴浩为本科吉他专业三年级学生,在组合中担任不可缺少的低音声部;杨杰是一位盲人,他克服了各种困难,使自己的吉他演奏达到了专业水平,他在国内各地和香港地区的演出,都令观众感动和惊叹。
四重奏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 路易斯-阿隆索的婚礼》 ,这是伊格纳西奥-罗佩斯根据一首同名管弦乐曲改编的。这首乐曲具有西班牙阿拉贡地区霍塔舞曲的音乐风格,三拍子的霍塔舞曲节奏明快、舞者手中常敲击响板,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和声浓郁,并常用敲击琴板来模仿西班牙响板的音响,充分展示了婚礼场面的辉煌、欢乐的情绪和热烈的气氛。第二首乐曲为《哈瓦那组曲》 ,作曲家马丁是古巴哈瓦那音乐学院的教授、著名的吉他作曲家。此曲的第一乐章为《公共广场》 音乐抒情动听,令人想起哈瓦那著名的《何塞-马蒂》广场。第二乐章表现了美丽的哈瓦那晨曦初露、宁静而色彩多变的加勒比海风光。四人合作时间虽不长,但在演奏中配合默契、效果很好。
第二个节目是吉他独奏,由郦嘉炯表演,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为吉他专业教师,1998 年获香港第二届国际古典吉他比赛冠军。他演奏的是《匈牙利幻想曲》 ,由匈牙利吉他演奏家、作曲家约翰-卡斯帕-梅尔兹作曲。这是一首充满吉普赛风情和匈牙利恰尔达什舞曲风格的乐曲。乐曲从庄严的装饰性a 小调序奏开始,中间转到抒情的A 大调,再经过凄凉、伤感的F 大调转入兴奋、狂热的舞曲乐段,跺脚、鼓掌、欢呼、雀跃、疯狂旋转,直到尾声中最高音的出现,全曲最后结束在铿锵有力的两个和弦上。郦嘉炯的演奏十分出色,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第三个节目是由16 岁的附中学生朱俐颖表演的吉他独奏,2006 年5 月她在美国帕肯宁国际青年吉他演奏家比赛中获第三名。她演奏的是根据帕格尼尼小提琴《 随想曲24 号、5 号》 改编的吉他曲,这些随想曲对小提琴演奏者来说,是攀登小提琴演奏顶峰的必经之路,对吉他演奏者也是很大的考验。朱俐颖年纪虽小,但高难度的技巧对她已不成问题,弹来得心应手,音乐表现也很出色,看来她的潜力很大,前途未可限量。
第四个节目是由陈川和许拓表演的二重奏。第一首是阿根廷探戈大师皮阿佐拉创作的《 探戈组曲》 第一乐章。探戈本来是阿根廷城市民间舞蹈、歌曲、器乐的综合体,皮阿佐拉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它提升为音乐会上演出的艺术作品,这首乐曲本源来自探戈,但已与过去的民间探戈有所区别,在乐曲中还多次使用敲击吉他的不同部位,以获得不同的节奏和音色,曲中既有轻快、活泼的段落,也有柔和、抒情的部分。第二首是由生于阿根廷的作曲家莫莱尔创作的《巴西舞曲》 。这首乐曲节奏强烈、复杂,充分表现了黑非洲音乐对巴西音乐的深刻影响。二人在演奏中非常投入,配合得很好。
第五个节目是女子三重奏的表演,这是由兴笑笑、高蕊、孙绚绚三位本科吉他专业学生组成的。演奏的曲目是《 引子和方丹戈舞曲》 ,原为意大利作曲家布凯里尼创作的吉他五重奏,再经日本音乐家川伇改编为吉他三重奏曲。方丹戈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民间歌舞体裁,从18 世纪流传至今。方丹戈舞曲为三拍子,一对舞者手持响板打节奏,并由吉他伴奏。此三重奏曲优美的旋律、绚丽的和声色彩、穿插叠合的复调手法、轻快的节奏,令人为之神往。三重奏成立时间虽不长,但三位女子密切配合、心领神会,表演得十分出色。
第六个节目是李洁的吉他独奏。她现为吉他专业硕士研究生,曾在1998 年香港国际吉他比赛中获第三名。她演奏的《 爵士组曲》 (第一乐章)是由吉尔梅创作的。乐曲从速度徐缓、充满浪漫气息的慢板开始,然后转入富有动感的巴西博萨诺瓦段落。博萨诺瓦是巴西桑巴音乐与爵士音乐混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巴西音乐体裁,它不如桑巴热烈,速度也较慢,也有人称之为中产阶级的桑巴。这首乐曲的前一部分旋律十分优美动听,后一部分节奏强劲、气氛热烈,形成明显的对比。吉他在李洁纤纤玉指拔动下,发出了美妙动人的音晌,令人心醉神迷。形成了这次音乐会的一个高潮。
第七个节目是陈姗姗的吉他独奏。她现为本科四年级吉他专业学生,曾于1999 年获日本第42 届东京国际吉他比赛第二名。她演奏的《 华尔兹第3 号》 是南美巴拉圭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巴里奥斯的作品。巴里奥斯才气横溢、演技惊人,曾有“吉他魔神”之称。此曲是他浪漫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华丽的旋律、弹性的节奏、瞬间变化的速度,使人会联想到肖邦的风格。陈姗姗以她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音乐敏感,轻而易举地驾御了这首乐曲,演奏十分精采,令人叹服。
最后一个节目仍由“天之骄子四重奏”表演。他们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心绪》 ,这是由一首爵士乐曲改编而成的。第二首乐曲是《阿利西亚之舞》 ,是由古巴著名吉他作曲家马丁创作的。阿利西亚是世界著名的舞蹈家,这首乐曲正是为她而作的,歌颂、赞美她那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舞蹈,从乐曲中可以听得见各种舞蹈节奏的转换。还采用敲击琴体、琴板来模仿非洲的鼓声、葫芦晌器声的音色。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大量出现也突出了加勒比海音乐的特色。在四重奏中,演员们的配合很出色。因此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加演了一曲《探戈》 。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在人们对吉他音乐恋恋不舍的情结中,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会终于落下了帷幕。希望不久以后,我们还能听到陈志教授和他学生们更多的喜讯,在中国的舞台上能够欣赏到更多更好的吉他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