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1884-1940)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也是现代音乐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他与蔡元培一起创设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并与蔡元培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学院哺育了中国第一代专业音乐人才,他们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栋梁。为纪念国立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85周年和国立音乐院成立80周年,庆贺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成立十周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于10月24日在京举行了萧友梅纪念碑揭幕式暨《萧友梅编年纪事稿》、《萧友梅全集》(第二卷)首发式与纪念座谈会。专程从意大利回国的萧友梅之子、著名画家萧勤先生与在京亲属,萧友梅当年的学生、同事及其子女,五家主办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和音乐教育机构的音乐专家学者近70人莅会。
当日上午举行了《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萧友梅全集》(第二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首发式与纪念座谈会。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北京大学文科主管副校长张国有、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中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方炳焯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王次炤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萧友梅先生所期望的振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宏愿现在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尊重历史,饮水思源。认真总结和研究以萧友梅先生为代表的先贤们所开创的中西兼容音乐道路的宝贵经验,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使其进一步跻身于世界音乐之林。
杨立青院长指出,萧友梅先生为上海音乐学院(其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令“上音”人永远铭记。今天,我们纪念萧友梅先生,领悟他领时代之先的创新精神,对我们今天音乐事业的发展仍有深刻的借鉴作用。让我们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开创足以与伟大时代交相辉映的中国音乐的辉煌明天。
张国有副校长指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建立,开创了在中国大学里进行音乐教育和传播的先河。它是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起点,现代中国音乐的火种。8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音乐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音乐专业人才大量涌现,并在国内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不完整、不全面,对音乐教育的定位不够完整和准确,认为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专业层面的人才,极大地忽视了音乐教育作为对广大非专业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缅怀和追思萧友梅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光大萧友梅全身心贡献音乐艺术事业、投身人才培养的精神和气节。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开创高等教育和文化事业辉煌发展的时代,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谭利华主席因病未出席活动,他的发言由该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卫东代为宣读。他主要谈了两点,作为一名指挥家,他说,上世纪20年代,萧友梅在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演奏员组成的、由先生出任音乐总监、唯一指挥并亲自撰写节目单的、其主权完全属于中国人的管弦乐队,并于1923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第二院大讲堂(今沙滩后街高教出版社院内)举行了中国近代第一次由中国人指挥中国人演奏的交响音乐会,从此揭开了中国交响乐发展史的第一页。对于我们从事交响乐事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应该记得也值得纪念的日子。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友,他指出,萧友梅在十分艰难地情况下,义无反顾、执著地为培养音乐人才而辛勤工作。正如萧友梅的学生贺绿汀所说:“如果没有萧先生为之含辛茹苦、百般操劳的‘老音专’,就不可能有1949年解放后的上海音乐学院,更不可能有目前活跃在国内外,使我国的音乐文化在世界大放光彩的各方面杰出的音乐人才。”萧先生呕心沥血、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深深怀念和好好学习。
中山市政府方炳焯副秘书长指出,作为一位从孙中山家乡走出来的的爱国者,萧友梅始终不忘以音乐为武器,用音乐唤醒民众,为民族的音乐事业不懈奋斗。他让家乡人民再一次感悟到音乐的教化,艺术的良知和创新的力量。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管维拉(国立音专首届毕业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现年98岁高龄的喻宜萱之子)、贺元元(著名作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之女)、陈比纲(原国立音专教务主任陈洪之子、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丁柬诺(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女)等萧友梅当年的学生、同事的子女们也在纪念会上先后发言。他们中有人曾经有幸与萧友梅有过接触,有的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了解和认识萧友梅的。追思这位先辈的为人和事迹,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之情:萧友梅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他勤俭办学,辛勤耕耘。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重视学生演奏、演唱中国作品,重视音乐的普及工作。他播撒下的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果。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居其宏、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再生和上海音乐学院王勇等,也对活动的举办表达了祝贺之情。他们认为,萧友梅是20世纪中国新音乐之父,他学习西乐、改造旧乐,创造新乐,既是战略家,又是实践家。两本书的出版,使萧友梅的史实面貌更加清晰,对于全面了解萧友梅音乐思想、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上还宣读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柯芳隆和吴漪曼教授、旅居加拿大的萧友梅亲属萧酩和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发来的贺信。
大会发言之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逄焕磊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共同揭开了盖在《萧友梅编年纪事稿》、《萧友梅全集》(第二卷)上的红绸布。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汪朴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沈庭康分别介绍了两本书的编纂情况。《萧友梅编年纪事稿》是一部文图并重、一一注明史料出处、按年月记述萧友梅生平事迹的著述。《萧友梅全集》(第二卷)收录了目前所能见到的萧友梅全部音乐作品。
纪念会接近尾声时,活动主持人、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旭东,特别感谢为萧友梅纪念碑的建立付出了巨大努力的海淀区统战部罗奇同志,并请他向与会者介绍纪念碑的建立情况。
隆重的纪念活动让萧勤先生感动不已。他怀着感恩之情发表了简短的感言,并将他自己珍藏的萧友梅的三件珍贵文物赠送给中央音乐学院: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发给萧友梅的“文科举人证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戴筱农赠送、印有萧友梅夫妇合影的瓷碟以及萧友梅的备忘录——雪真(萧友梅之女)诞生日记。随后,经萧勤和学院同意,中央音乐学院又将这批文物转赠给萧友梅的故乡——中山市。萧勤先生还向中央音乐学院赠送了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塑造的萧友梅铜像复制件。
下午,与会者前往北京西郊香山碧云寺下的萧友梅祖坟所在地,举行了萧友梅纪念碑揭幕仪式。萧友梅于1940年12月31日逝世后,翌年1月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令人可惜的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该墓地、墓碑已不知去向。北京是萧友梅回国后最早开创事业的地方,经中央统战部批准并在北京市委、海淀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与协调下,五家主办单位联合在萧家祖坟所在地建立了一自然石纪念碑并栽种八棵翠柏(纪念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85周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80周年)。这样既可弥补上述憾事,又有了一个不同于塑像与墓碑的永久性纪念物,以供后人瞻仰与缅怀。纪念碑于2007年7月动工兴建,10月落成。纪念碑碑体是一块重6吨、高3米的广东英德黑石,正面右边镌刻着“纪念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萧友梅博士(1884-1940)”,居中刻的是“跟随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获得中国音乐的出路——萧友梅 一九三七”。纪念碑的背面刻有萧友梅的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五家单位领导和萧勤先生共同为纪念碑揭幕。与会者纷纷为纪念碑献上鲜花,并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
纪念,既是为了缅怀逝者,也是为了留住对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先辈的精神品德,开创美好的未来。立在香山脚下的是块不朽的石质纪念碑,而首发的两本书稿则是纸质的学术纪念碑;萧友梅的业绩与贡献后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最可宝贵、代代相传的心碑。
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需要更多像萧友梅一样有追求、有理想而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音乐家——这是五家单位联合举办此次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