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永远的春之采——杜鸣心从事音乐创作50周年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日前举行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7-11-05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5:10

 

 

 

        为展示著名作曲家、我院资深教授杜鸣心50年来的创作成果,北京市文联、北京音协会同北京交响乐团和我院联合于10月19日至20日,举办了“永远的春之采——杜鸣心从事音乐创作50周年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并计划编辑制作相关文集。
        杜鸣心曾任我院作曲系主任,现为作曲专业教授。其创作领域涉猎广泛,除交响乐之外,另有钢琴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2部,交响序曲3部,交响诗5部以及中小型器乐作品、室内乐、三重奏、四重奏、交响合唱、合唱、无伴奏合唱、重唱、独唱、大型民乐合奏、重奏、独奏、影视剧音乐等各类作品多部。主要代表作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均与他人合作),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交响乐《长城颂》、交响诗《春天的故事》(中国音协委约作品)、舞剧《玄凤》(广州芭团委约作品)、京剧交响乐《杨门女将》(2002年中国爱乐交响乐团首部委约作品)等。作为当代老一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门下英才云集,人材辈出,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郑秋枫、王立平、徐沛东、叶小钢、瞿小松、刘索拉、王黎光等。
        音乐会于19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著名指挥家谭利华率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了杜鸣心的交响序曲《中国之春》、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世界首演,小提琴独奏刘霄)、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钢琴独奏盛原),舞剧《鱼美人》、《牡丹仙子》、《红色娘子军》选曲等多部代表作品。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吴祖强、主席傅庚晨,北京市文联主席金铁霖、党组书记朱明德,我院院长王次炤、党委书记郭淑兰等有关领导出席并观看了音乐会。
        研讨会于20日在裕龙饭店举行,石夫、王震亚、金湘、张丕基、施万春、徐振民、陈贻鑫、卞祖善、段平泰、汪毓和、何振京、黄旭东、王朝柱、郑伯农、刘庆棠、李吉提、梁茂春、舒泽池、谭利华、叶小钢、瞿小松、刘索拉、王黎光、姚盛昌、杨青、陈丹布、明言、蒲芳等四十多位杜鸣心的学生、同事、好友莅会。与会者就杜鸣心的音乐创作和教学实践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讨,对他的为人、为学、为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与会者认为,杜鸣心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德才兼备、德艺双馨。他为人诚恳、纯洁、谦逊,心态平和,做人低调,有着极强的艺术使命感和教育责任心。50年来,他坚持创作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用真诚创作,用爱心育人,不仅作品丰富,而且桃李满天下。作为作曲家,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将西方、特别是俄罗斯音乐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其作品气质优雅,形式精美,形象生动,感情真挚。他虽然经历了多个动荡年代,但“他的心理没有被时代的动荡所扭曲”,他的音乐中“没有压抑、阴暗、积怨、愤怒”,有的只是那 “闪耀着永远的青春的光芒”,听他的音乐,“会想到莫扎特”。他的音乐创作手法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他始终坚持旋律的主导作用和调性的基础作用,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和声配器简洁凝练,形式结构均衡而富于美感。他注重音乐的可听性,他的音乐“群众喜欢听,乐队愿意演”,雅俗共赏,与时代同步,“是艺术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的典范”。
        作为作曲教授,他不拘一格育英才,坚持因材施教,并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很少讲理论,而是将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把自己的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才能,帮助他们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谈起自己的恩师,他的弟子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表示恩泽绵长,永生不忘。
        研讨会最后,杜鸣心教授怀着激动地心情发表了感言。他简要回顾了自己的音乐生涯,表示要继续尽职尽责,活到老学到老。他很想再创作一部歌剧作品,希望大家给他提供好的脚本。他对此次活动的举办充满了感激和感谢之情,对于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他深感欣慰和鼓舞。
50载春华秋实,半世纪桃李芬芳。杜鸣心教授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艺德、才华和人格魅力是后辈们学习的典范。与会者衷心祝他身体健康,艺术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