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院党委组织师生召开座谈会 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5-06-09 14:46: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7:41

  

  2015年5月21日下午,院党委在第一会议室召开学习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由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主持。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在群众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院党委召集老一辈艺术家,青壮年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音乐学家和青年学生,老少数代就如何学习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落实二为文艺方向,从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和师生各自的学习体会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次炤院长在发言中首先谈到习总书记座谈会核心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认为创作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于创作来说首先是选材,第二是艺术创作风格、形式。通过内容形式俱佳的优秀作品才能达到引导人民,提高他们的审美取向和趣味的目的,而不能一味迎合。所以引导是艺术家的一种责任,不能丢掉这个责任。

  第二,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首先要求艺术家要紧跟时代。艺术的发展要面向世界,不能封闭,不能陶醉于过去的时代。每个时代不断在变化发展,都有其时代内涵。我们要思考究竟什么是当代的思维、音乐语言,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学习。创作题材的面要宽,要在艺术的范围内考虑,不能违背艺术规律。其二,从创作态度来说,优秀作品需要花时间,需要艺术家认真思考,坐下来潜心创作。他列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及当代周龙的歌剧《白蛇传》、郭文景的歌剧《骆驼祥子》等佳作的创作;认为对于我们学校的师生来说,一定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创作好每一部作品。艺术家要有艺术的良心。其三,从教学角度,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一定要清楚,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什么是我们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教育学生树立音乐创作表演的高规格、高水准。这就是对时代负责,对人民忠诚,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理解。

 

  声歌系郭淑珍教授说,文艺作品其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浮躁的社会风气,低俗文化乱象对年轻人影响很大,听多了看多了,耳濡目染,必然低俗。所以要创作文艺精品,才能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好作品首先演员受教育。对于文艺创作,她认为目前一些舞台文艺作品有戏不够灯光凑、布景凑的问题。而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艺术精、思想精、制作精良。她提倡青年文艺工作者加强学习,天底下没有不学就会的。郭老师还谈到了文艺表演,写出来的好作品要会表演,表演中得有情,青年演奏(唱)家要有生活、有体验。她还提倡师生要多看戏,多听音乐会。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尤其要参与评论。

  教务处处长徐之彤教授认为,习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实际上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在新时期的延伸。如何把工作与新的中央指示结合起来?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人才培养。我们学校从不放低要求,不媚俗,有学术高度,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传统。因此在教学上,我们教育学生不要把眼光看向社会上的低俗,提醒学生学习、发展要自律,要有高标准,向国际化的专业领域发展。在创作上,我们一直在实验性和传统性的方向上努力把握好。作为学术发展实验性必须要有,这在推动演奏发展、引领听众欣赏方向都有不错的效果。努力做到既有艺术性又有社会效应,时刻不忘在行业内做出表率。弘扬主旋律不是单纯喊口号,要有音乐上的要求,要有可听性。

  管弦系主任赵瑞林教授说,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是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文艺现象的批判。刘延东副总理在我们学校调研时说到,盛世出佳作。我们国家国力目前非常强大,但当下好的文艺作品还不多。对于好作品来说,创作主力在作曲家,时代需要作曲家创作出佳作;而表演专业通过排演来配合,推出佳作。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排演了一批作品。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作为艺术院校中的唯一一所211高校,应该不断推出好的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陈谊老师从本部门的实际工作谈对文艺座谈会精神的落实。音乐教育学院比较重视双实践,重视学生走出去,走到基层,走到群众中去,把音乐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把这些年研究出来的成果推向基层。运用音乐教育新体系方法传播音乐,通过音乐的手段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塑造人。陈老师介绍了这些年音乐教育学院的实践成果,尤其提到在学校革命老区遵义建立了音乐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那里一年的实习时间,受到一生难忘的锻炼和教育。

  研究生部副主任柯扬副教授谈了三点: 首向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解,他认为人民有很多层次,有不同的文化需要,通俗的文化不是不好的东西,通俗不等于低俗,通俗文化也可以做成精品,去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建国大业》等作品就是这样通俗文艺中的精品。第二,创作更多无悔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需要艺术家的真诚,要发自内心。可以商业,但作品必须是发自内心,这是成就优秀作品最根本的东西。真实性是底线,创作不能天马行空。尤其是戏剧这类作品,要尊重历史。第三,音乐学要介入社会音乐中去,要写乐评。写乐评不容易,要学习,表演、作曲的知识不断提升,才有可能写出好的音乐评论。

  学生处副处长王弢副教授回应了郭淑珍教授提倡师生多听音乐会的倡议,他介绍了学生处参与了国家大剧院对学生的平价票优惠活动,他例举了各系学生订票率,也指出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王弢老师从艺术家的角度谈对习总书记讲话的理解。他认为艺术家首先要有情怀,好的情怀从文化中产生。第二,他认为要有好的人格和道德,才有好的情怀,有好的作品。最后,他认为艺术追求要有道德标准,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家要有好的情怀和道德的认知。

  附中党总支书记石海彬副教授结合唢呐专业教学实践,例举了作曲系秦文琛教授的唢呐与乐队作品《唤凤》,认为一部好的作品能推动专业发展。他谈到寒暑假带学生下基层采风的实践,认为需要把民间的精髓采集回来,用学院的方法加以重塑,达到让人既耳熟能详又脱胎换骨。

  指挥系党总支书记陈琳老师认为,我们学校作为教学单位,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更多的要思考人才培养这个问题。我们学校77/78级培养了很多活跃在国际上的艺术家。那个时代的条件与现在相比差很多,但是出了很多大师级音乐家。因此出高峰、出精品要有对的人,需要艺术家有追求真善美的心。针对现在的教学实际,她认为学生需要老师全面的关怀,不仅是专业上,在生活上思想上要关怀。有了好的人才,出精品出高峰就有了基础。

  作曲系学生代表胡玥和音乐学系学生代表赵璞、晋谨都发表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们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通过这个讨论学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她们也表达了面对浮躁的社会风气,以老一辈教师为榜样,专心治学,继承发扬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传统。

  

  郭淑兰书记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她说,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在文艺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今年3月份刘延东副总理来我校视察,对我们学校提出了要求;教育部召开全国各大高校艺术教育座谈会,郭淑珍老师去参会发言,传达了我校的落实精神的做法。

  就如何进一步学习落实落实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郭书记谈了三方面看法。首先,出精品、出时代力作得有人才,学校最终是通过培养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引领作用,达到攀登艺术高峰的目标,而我们学校的根本定位就是培养高精尖的人才。从我们学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多年来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国家音乐领域的各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贯彻中央精神的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落实到培养新时代艺术发展的栋梁之才这个目标上去。

  第二,还要落实在研究创作上,我们学校要体现引领作用。中央指示要用艺术精品引领人民,要用好的作品提高人民审美水平。正如刘延东总理说的,用文化化人,用美来育人。我们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在音乐创作上出精品佳作也体现的很显著。50年代条件比较艰苦,出了《红色娘子军》《鱼美人》等佳作传世;当代比如以郭文景教授的歌剧《骆驼祥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品,演出产生很大社会反响。这些好作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我们要坚持下去,要思考如何体进一步体现在教育教学和创作中,更好地发挥我们学校的引领作用。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我们的艺术教育,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最终落实在给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是否是好作品老百姓是有很高分辨能力的,这方面我们学校通过多年来的下基层双实践活动有切身体会,实践证明高雅艺术有强大的感染力。高校的艺术实践要走出校园,走向老百姓的生活,下基层,送精品,给他们送去好的艺术作品,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最后,郭书记说,国家强大首先是我们的文化强大,用文化的繁荣发展,用好的作品激励人民,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有实践的平台、育人的平台,我们有多种实践的方式进入到艺术生产,把文艺座谈会的精神落实体现在课堂、舞台等艺术实践的多个方面,融入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去。她希望与会老师把自己的体会和会议讨论的心得与更多的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