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音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最便利、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诸多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向公众传播嗓音保护的科学性和使用的艺术性,2003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将4月16日定为世界嗓音日。为了促进我国艺术嗓音医学事业的发展,加强该学科的理论和学科建设,增进该学科与声乐、医学和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特借世界嗓音周到来之际,我院嗓音研究中心于2015年4月22日下午,在教学楼717会议室举行了“嗓音、医学、言语及歌唱论坛”。
该论坛吸引了来自院内外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指挥大师、台词教授、音乐学专家、神经生物学专家、耳鼻喉科医生近50多人参加。其中有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王宪林教授、赵登营教授、刘东教授、袁晨野教授、王海民教授,著名的合唱指挥大师杨鸿年教授,著名的民族音乐学专家钱茸教授,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我院校友、上海音乐学院杨光教授,旅德女中音歌唱家、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系毕宝仪教授,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嵩虎先生,中央戏剧学院著名台词教授徐平先生,我院校友、著名国际流行歌手吴桐先生,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民族歌手蓝剑先生,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陈野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杨国英博士后,解放军总医院于萍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牛燕燕医生、北京友谊医院李革临主任、海军总医院李进让教授等。已故著名艺术嗓音医学奠基人冯葆富教授夫人叶茂枝大夫、我院科研处老处长王凤岐研究员、作曲系视唱练耳洪月华教授妇夫也出席了本次论坛会。
该论坛由我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嗓音医学专家韩丽艳主任医师主持。 周海宏副院长到会祝贺并代表院领导讲话。周院长在讲话中谈到了自己接受嗓音训练后的感想和体会,作为艺术嗓音医学学科的受益者和音乐心理学专家,他认为,艺术嗓音医学不仅只是关乎歌唱者的嗓音健康问题,而且也关乎到每一位讲话者如何正确用嗓、科学发音以及修养问题;不仅能帮助人改变说话发声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个性发展等诸多方面。他衷心希望这门学科有更好的普及、更大的发展。郭淑珍、杨鸿年、王凤岐等老教授们分别从学院建院的历史角度讲述了学院十分重视艺术嗓音的保护、治疗和研究工作,曾委派医生赴前苏联考察学习;中国的艺术嗓音医学研究起步并不晚,但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发展;而前苏联的声乐教学是让学生亲自到医生的诊室里观察声带的颜色、发声器官的结构、特点等,而我们国家很多院校并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杨光、毕宝仪、刘嵩虎、陈野等歌唱家分别从自己在国外学习歌唱的经历、比赛、演唱的经验角度谈到了掌握生理、解剖、发声原理对学唱者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嗓音健康、声部选择和正确用嗓对歌者职业生涯的重要性;王宪林、赵登营、徐平等教授从教学的角度谈到了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提出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不断向不同专业的专家学习,要坐得住冷板凳,要对得起学生;钱茸、吴桐、蓝剑等分享了与医生们的交谈与合作给自己的研究和歌唱事业所带来了的活力与新生命,钱茸教授提出了研究者必须要进行跨专业的学习,才能有益于事物本质的把握;而到会的医生们则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美好声音的追求不仅仅是艺术家,这已经成为很多普通人的愿望,必须要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艺术嗓音医学作为一门交叉的、独立的学科,在对演员、歌手和其他职业用嗓者的声音维护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声乐选材、发声训练、声部选择的重要依据;作为人声乐器的使用者——歌者,一定要了解人声乐器的组成,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要想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常青,必须尊重自己的客观的生理条件和嗓音卫生,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人声乐器发声原理之外,还要根据医生所提供的客观检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生理条件提供切实可行的训练和操作方法,要尊重科学,尊重艺术,尊重生命;要将理论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论坛进行了将近4个小时,自始至终与会者发言都非常踊跃,学术气息十分浓厚。最后,韩丽艳主任表示:感谢学院领导和系、处领导的支持,感谢与会者的光临,希望通过大家的分享,更加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每一位追求美好声音的人尽好职、服好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