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2013北京“新音乐学:理论、方法与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3-07-09 16:3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9:20

   2013年7月6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院音乐学研究所主办的题为“新音乐学:理论、方法与资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仪式在我院教学楼701大厅隆重举行。

  中国音协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本次活动组委会主席我院院长王次炤,国际音乐学协会主席、意大利那不勒斯兰卡佩拉音乐学院丹科·法布里斯教授,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国际音乐文摘PILM总监、纽约市立大学音乐图像学研究中心主任德拉维克·布拉斯科维奇先生,《中国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部研究员樊祖荫教授,国际音乐图像学会RIdIM主席安东尼奥·巴德萨瑞博士,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国际音乐资源数据库RISM总监、德国黑森州州立音乐协会克劳斯·凯尔研究员,《中国音乐年鉴》主编、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国际音乐图书馆LAML主席、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芭芭拉·麦肯斯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我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戴嘉枋研究员,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皮尔科·莫依沙腊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我院音乐学家袁静芳教授,香港大学乔治·毕安科拉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司规划处段洪波副处长、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学、音乐哲学杰诺德·莱文森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我院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研究员,前美国音乐协会主席、哈佛大学音乐教授凯·考夫曼·谢丽梅女士,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我院音乐学研究所宋瑾副所长,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舞蹈和戏剧学院音乐系副教授查尔斯·浩·盖瑞特先生,我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周青青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科林萨拉·哈里森女士,《音乐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我院陈荃有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化和音乐教授艾米·库·斯蒂尔曼女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艺术图书馆馆长伊丽莎白·戴维斯女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音乐、戏剧和舞蹈学院林萃青教授,印刷音乐“RIPM”数据库副主任本杰明·凯萨克先生,我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亚历山大·麦克·伽农先生,我院国际交流处处长刘红柱教授,我院研究生部主任柯杨副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与音乐研究、出版机构的师生与学者百余人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我院音乐学研究所汤琼副所长主持开幕式。她向大家逐一介绍了与会三日期间为此次研讨会作学术讲座的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并对于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议程进行了介绍。

  开幕式上,本次活动组委会主席我院院长王次炤教授首先致辞。他代表我院向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到会的师生与媒体朋友表示最热烈地欢迎。他指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以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司的领导下来进行的。我院在办学历史当中一直秉持着任何实践与经验的内容只有当其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才可能突飞猛进的治学理念,所以在我院整体的教学结构当中非常重视对音乐的学术研究。它不仅限于对我院各专业实践和理论在二者关系的把握上,更体现在音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院一直以来长足的发展上。他说,我相信通过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不仅能够加强中西方音乐学者在音乐学上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我院在办学上的发展。任何实践与学术的领域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才能把握好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因此我院在办学当中还秉持着另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今天的研讨会是我院举行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想通过交流我们彼此间会增进了解、发现不足,进一步促进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国际音乐学协会主席、意大利那不勒斯兰卡佩拉音乐学院丹科·法布里斯教授致辞说,今天是我们首次来到这里,站在国际的角度与中国同行一起讨论关于音乐学以及新音乐学的主题。在此,我们期待着定义什么是国际的音乐学。1927年我们很多国家站在欧洲文化的视角共同定义了音乐学,现如今我们不仅要面向俄罗斯、中东、南美和加勒比地区还要面向亚洲建立起地区音乐学的网站以便充实地区音乐学的数据资源库,进而更全面地提供出各地区的音乐学信息。借此,我们每年至少可以相聚一次,由不同地区的音乐学家来共同讨论建立一个区域化的音乐学资源数据库,进而改变以单一欧洲的文化视角来定义的音乐学。之前,国际音乐学协会秘书长曾对我说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人是国际音乐学协会的成员。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的音乐学者加强相互的联系,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音乐学发展状况。反之,国际音乐学会协会也可以将中国音乐学者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展示给世界。本次研讨会后,或许会有人对于了解国际音乐学协会感兴趣,并与之建立起各种联系。今天我想告诉大家在2014年的10月会在亚洲举行关于RISM数据库的会议,在2017年将在日本东京举行国际音乐学协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希望那时中国的音乐学能够得以繁荣发展并展示出自身独特的魅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司规划处段洪波副处长致辞表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不仅是音乐学研究的国家级基地,也是我国艺术学学科唯一的教育基地。在十多年的建设当中,音乐学研究所不但致力于音乐学理论的研究,也致力于与国际界的交流与合作,使之成为艺术学领域的研究高地和高级人才的蓄水池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我代表教育部向关心和支持音乐学研究,致力于音乐传播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感谢,非常欢迎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到中国来,衷心祝愿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音乐理论家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论研究的成果。音乐无国界,音乐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今天召开的研讨会是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对话,祝这场丰富的文化盛宴取得圆满成功。

  我院音乐学研究所戴嘉枋教授表示,12年来基地的建设主要着重于自身的学科建设上。在教育部和学院的资助下,通过全国招标先后有24个项目立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我们开始着眼于与海外的交流。这次研讨会我们请到了许多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学家,这将促进国内学者对于国际现代音乐学新的理论研究和方法以及各地区资源进行广泛地了解,对国内音乐学研究必将给予新的启迪和促进。作为交流的平台,国内的学者也将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向与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介绍。为此我们还组织了一场音乐会,在前半场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民族音乐;从下半场的演出将可以看到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对于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扬。本次研讨会规模空前,是一次开拓,今后音乐学研究所将每年出两期《中国音乐学术研究信息》,把中国音乐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英文版)摘要地对外进行介绍。希望我们今后能够不断得到国内外音乐学专家的支持,使我们的交流平台做得更大、更好,不辜负教育部和中央音乐学院对我们研究所的期望。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各位都有所收获。

  开幕式后,与会全体在我院教学楼前合影留念。在7月6、7、8三天里,共有27位中外音乐学家在教学楼七层报告厅为国内外来宾和师生们作了29场学术讲座,报告内容涉猎广泛,专业指向性强,具有不同地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特征,堪称为一次世界音乐学研究与交流的饕餮盛宴。在三天的研讨会上所举行的专题学术讲座有:丹科·法布里斯教授的《四个音乐资料库及国际音乐学协会的作用》、王耀华教授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内容、基础和目标》、杰诺德·莱文森教授的《音乐的美》和《音乐的价值》、杨燕迪教授的《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的意义及启示》、皮尔科·莫依沙腊教授的《音乐身份问题之重申》、周青青教授的《少数民族对汉族民歌音乐的影响》、艾米·库·斯蒂尔曼教授的《超越暗礁:夏威夷音乐唱片的全球传播轨迹之追踪》、凯·考夫曼·谢丽梅教授的《旅行音乐:木拉图·阿斯泰克与埃塞俄比亚爵士乐的起源》和《当民族志遇见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纵向研究》、杨民康研究员的《云南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亚历山大·麦克·伽农教授的《越南南部传统音乐的可持续性与奇理斯玛权威》、樊祖荫教授的《音乐形式的分析与文化背景的追问》、查尔斯·浩·盖瑞特副教授的《搞笑:调和数字化革命》、袁静芳教授的《新音乐学发展中的音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与社会共享》、韩锺恩教授的《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学科问题思考》、乔治·毕安科拉索副教授的《双重动机和穷人的管弦乐队:电影“重庆森林”的音乐和自我审美(1994)》、宋瑾教授的《说的哲学与做的哲学及其它——中西音乐美学杂谈》、德拉维克·布拉斯科维奇先生的《作为一种传记性精彩剪影的肖像》、陈荃有教授的《固守与创新:音乐学术研究中的变与不变》、安东尼奥·巴德萨瑞博士的《从史料到解读:音乐图像学的优势与限制》、田青研究员的《“非遗保护”背景下的中国音乐》、科林萨拉·哈里森研究员的《应用民族音乐学: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芭芭拉·麦肯斯教授的《“国际音乐文摘RILM”:音乐研究的基本工具》、伊丽莎白·戴维斯女士的《音乐印刷出版物索引(IPM)》、克劳斯·凯尔研究员的《音乐资源目录是学者、图书馆管理员和音乐学者的工具》、本杰明·凯萨克先生的《RIPM:国际音乐期刊数据库关于1750——1960年间的文献收录情况概述》、林萃青教授的《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来扩展民族音乐学的范围:一项对昆曲——中国古典戏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研究》、戴嘉枋研究员的《江青的文艺观及其在“文革”中的实施》。在讲座其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聆听与记录,并在茶歇间隙进行了相互地交流。黄磊、穆谦、张伯瑜、高佛晓、周雅文、郑苏、朱明月、刘红柱等参与了本次研讨会翻译工作。

  7月7日下午,在我院图书馆国际音乐文摘PILM总监、纽约市立大学音乐图像学研究中心主任德拉维克·布拉斯科维奇先生、国际音乐学协会主席、意大利那不勒斯兰卡佩拉音乐学院丹科·法布里斯教授、国际音乐图书馆LAML主席、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芭芭拉·麦肯斯教授、国际音乐资源数据库RISM总监、德国黑森州州立音乐协会克劳斯·凯尔研究员、印刷音乐“RIPM”数据库副主任本杰明·凯萨克先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艺术图书馆馆长伊丽莎白·戴维斯女士等外国专家与我院图书馆馆长贾国平、出版社社长张伯瑜、图书馆副馆长吴旭及图书馆、出版社与学报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举行了圆桌会议,双方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建立地区音乐学网站与数据资源库、音乐文献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共同的探讨。

  此外,在7月7日晚,我院特为本次国际研讨会准备了一场民族器乐音乐会,上下半场的作品有板头曲合奏《打雁》、《葡萄架》、《萧妃舞》、《大救驾》,板头曲古筝独奏《高山流水》接唱段《萧何月下追韩信》,大调曲子唱段《一捧雪》,二胡独奏《流浪者之歌》,琵琶独奏《点》,古筝独奏《墨客》,笛子独奏《小放牛》,民族器乐合奏《关山月》和《行云》;演奏者有宋光生、宋珂、宋涛、崔士功、柳毅、赵荷荣、张国亮、杨婧、赵欣彤、赵韵梦、秦子婧、陈芸芸、邓雅婷,作曲为陈怡、方岽清、刘森和杨春林等。

  本次研讨会在我院的顺利举行对于推进中国音乐学研究走向世界,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音乐学界的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仰望世界文化的大门,更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传播中国文化的自信之路。

  研讨会期间,我院党委书记郭淑兰出席并聆听了部分专家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