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作曲系配器教研室本着以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全部教学课程的原则,长期以来不断地邀请交响乐团各声部演奏家、教授或国外演奏家来作曲系与配器教师们一道为学生开展过多次乐器法直观教学的讲座。随着2010级作曲、指挥、电子作曲等专业配器课程的不断深入,在本学期,配器教研室主任郭伟国教授、常平副教授同样邀请到管弦系管乐教研室圆号张诚心教授、双簧管魏卫东教授、大管李岚松教授、单簧管袁源副教授以及中国爱乐乐团长笛首席程晓华老师来到作曲系的课堂,分别为2010级作曲、指挥及电子作曲专业的学生们举办了五场极为生动的乐器法直观教学系列讲座。
3月14日,首先邀请了中国爱乐乐团程晓华老师来到课堂。在近三个多小时的讲座里,程老师从乐器构造与历史背景等多诸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长笛、短笛等乐器,向学生讲述了长笛、短笛在演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大跳时的指法转换、高音区与低音区的音量及气息的控制等,并以自己的在乐团多年的演奏经验与同学们交流了在20-21世纪现代作品中演奏出各种新音响、新技巧的可能性。程老师在现场为同学们演奏了德彪西《牧神午后》中长笛的独奏片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第一乐章中长笛的独奏片段、勃拉姆斯《安东尼主题变奏》之第七变奏、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四乐章以及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等技巧性片段;程老师还演奏并讲解了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比才的《卡门》组曲、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拉威尔的《达夫尼斯与霍洛埃》第二组曲等作品中经典的长笛片段。
3月18日,张诚心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圆号重奏组来到作曲系的课堂。张老师讲解了圆号这一乐器的基本性能以外,还特别强调了当代作曲家在创作圆号作品及乐队的中圆号声部时要重点注意的对于音区的把握。尤其是在第二泛音以下的极低音区,由于发音不稳定故而很难强奏;圆号以气息来控制发音,极快或跨度较大的演奏易出现“冒泡”的现象。张老师非常鼓励同学们在写圆号作品时要创新,但同时也提到了作曲家的创作应符合乐器的特性,要避免一味地追求个性化的音响而违背乐器基本原理的现象。在详细地介绍了圆号的声音特性之后,张老师与他带来的学生重奏组还在现场为同学们示范了多首经典的圆号独奏、重奏乐曲以及交响乐中的圆号片段,如瓦格纳《齐格弗里德》中圆号的高音独奏部分,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乐》二乐章中圆号的独奏部分,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六交响乐》中圆号的独奏、重奏段落,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中圆号的独奏片段以及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中圆号的重奏段落等。
4月17日,魏卫东教授及其学生双簧管重奏组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为同学们系统地介绍了双簧管与英国管。他在提到双簧管在乐队中的平衡问题时强调,双簧管在木管组中尤为尖锐,穿透力很强。高音区声音紧张,低音区声音稍粗且不能极弱奏;在创作乐队作品时,要控制双簧管在乐队中特别是在木管组中声音的均衡,避免在和声中不必要的凸显。但在一些独奏片段上则较为灵活,擅长演奏抒情性段落,特别是中音区的音质较为强健,在乐队独奏片段中,表现力十分丰富。相比较英国管由于哨片大,风口较宽,所以音质比双簧管柔和浓郁,在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乐》二乐章中有典型的体现。伴随着学生在乐器法及演奏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魏老师训练的双簧管学生重奏组为同学们演奏了贝多芬改编自莫扎特歌剧的双簧管与英国管的三重奏作品以及西贝柳斯《图捏拉天鹅》等英国管独奏片段。魏老师还演奏并讲解了巴赫、舒曼、巴托克、莫扎特柯达伊等作曲大师作品中双簧管的经典片段。值得一提的是,作曲系薛程同学、李瑾同学在课前创作了一些双簧管独奏、重奏片段,请魏老师及重奏组同学现场视奏,之后听取了魏老师对写作技术处理上的建议,使同学们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实践的直接经验。
 |
|
 |
4月19日,大管李岚松教授带着大管与低音大管和他的学生重奏组来到课堂。李老师在提及大管的音色时说,我们很多人听到的大管声音多是表现幽默、诙谐的效果,但实际在独奏或乐队的作品中,大管依然能够表现出浓厚、饱满、舒缓而严肃的音乐。在高音区的音色带有苍白沙哑的感觉,若是在乐队中有独奏片段,其他声部应尽量避开此音区的叠加,根据这些特点,李老师为同学们现场演奏了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开始处大管独奏片段,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第二乐章、布里顿《青年管弦乐队指南》、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巴托克《乐队协奏曲》以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二乐章主题等大管的经典段落,李老师还演奏了已故戴云华老师改编的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乐曲《江河水》,以介绍用大管演奏滑音的技巧表现民族音乐。在这次讲座中还视奏了作曲系杨青同学、姜雨欣同学所创作的独奏、重奏实验性片段;也配合配器郭老师的要求进行了乐队中多支大管同度奏、八度奏的片段。之后同学们惊讶于这个重奏组对重奏作品及新作品的演奏能力,后经李老师介绍得知,咱们学生的大管四重奏组前不久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的国际重奏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令在场的同学们赞叹不已。
 |
|
 |
5月9日,单簧管袁源副教授带着降B调单簧管、A调单簧管、降E调单簧管及低音单簧管和学生的单簧管重奏组来到作曲系课堂。袁老师对每一种单簧管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特别强调了作曲家在创作独奏或乐队单簧管段落时,对于A调或是降B调单簧管的使用,要根据作品的调式以及想表达的音乐效果来进行选择。降B调单簧管声音比较明亮,A调单簧管相对比较柔和。单簧管在木管组中是融合度比较高的乐器,吹奏技巧十分灵活,在中低音区音量可以达到极弱,并为同学们现场示范一个音从“无声起奏”到极强奏的张力及幅度,他还介绍了单簧管从小单簧管到低音单簧管甚至倍低音单簧管分布极其广阔的音区。在课堂上,袁老师为同学们演奏了拉威尔的《达芙妮与克罗埃》、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瓦格纳《唐豪塞》、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个士兵的故事》、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的《提尔的恶作剧》中的一个个片段。之后还袁老师还与学生重奏组共同演奏了排练的非常细致的爵士风格的单簧管四重奏乐曲,他们精湛的表演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同学们,博得了大家一次次的掌声与喝彩,致使一个作品重复演奏了几遍以感受单簧管家族独特的魅力。配合配器郭老师的要求,袁老师和他的学生也为大家展示了单簧管的同度奏、八度奏以及各种音程关系的和声性旋律,以感受这些乐队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在这次讲座中,袁老师和单簧管同学们同样现场视奏了作曲系姜雨欣同学创作的单簧管重奏片段,袁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在音区、大跳的幅度等创作问题上给予了姜雨欣同学细致的建议与意见。
音乐创作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现代乐器法及配器对于当代作曲学生来说已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书本中文字的论述或是唱片与音乐厅里的欣赏;咱们作曲系的配器老师们也认为,配器的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传统课堂上书本教学的单一方式,还需要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对乐器表演的探索实践相结合,近距离直观的感受乐器的声音,特别是聆听每一同族同类乐器自身重奏的现场演奏与示范是非常必要的。
把演奏家请进作曲系的课堂现场演奏并与配器老师共同讲解,无疑能使同学们更为真切地了解各种乐器的具体情况,准确感知每一音色的音响效果,以避免实践上 ‘纸上谈兵’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同学们室内乐写作的视野及乐队写作的多样性。在每次讲座开始前,郭伟国老师总会先从各乐器的构造、音响特性、音色特性、力度特性、记谱及音域等多个角度理论性地讲述乐器与声音构成的基本理论,之后再由演奏家亲自示范,介绍乐器性能,演奏各个时代风格不同的作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在学习每一乐器的第一时间里就能通过专家的演示感受到这件乐器的真正品质,在音乐创作中的价值,结合对名著的学习和了解就能借鉴其中成功的配器经验,并建立基本的乐队写作概念。邀请演奏家现场演奏、讲解、交流可以为我们在今后全方位的掌握配器技能,逐步建立和提高对乐队音乐多声部结合的审美和思维能力打下一个很好地基础。
乐器法直观教学的讲座深受同学们喜爱,于每一次讲座的课堂除了作、指、电2010级本科生以外,还有作曲系各个班级的同学和硕士生博士生们以及外院的同学,大家济济一堂座无虚席,不用考勤,更无早退。被邀请的专家老师们每一次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不辞辛劳为同学们讲课,每个讲座的时间都不少于三个小时,老师们为我们的付出令同学们永远的感激……郭伟国老师说,配器教研室将继续邀请不同专业的教授、演奏家走进作曲系的配器课堂,要尽可能地为我院师生提供一个与乐器直接接触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