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支持,中央音乐学与北京舞蹈学院于2011年启动协同创新舞蹈音乐和舞蹈编创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此项计划积极探索拔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为服务于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积极适应人文北京、首都文化艺术创新发展需要,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该培养项目5年为一个周期,自2011年起计划每年招收12名研究生(含硕士、博士),打破过去音乐、舞蹈各司其职的单一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特点,以舞蹈音乐编创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培养,实现音乐与舞蹈专业教学交叉融合,双向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编创艺术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相结合。
经两院友好协作,由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研究生部,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教务处协调组织,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选拔出各校专业优秀的青年作曲及编导人才,共同接受两院协同制定的“培养方案”项目,相互为双方参与“计划”的学生提供项目方案设置的音乐和舞蹈专业课程,双方协同完成项目参与学生的作品展示及艺术实践,并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讲授大师课。
2013年4月7日晚19:30分,《音·舞集》阶段教学音乐舞蹈创作汇报会在我院音乐厅隆重登场。演出开始前,音乐会主持人、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郝维亚教授简要介绍了本场汇报音乐会从最初研讨为学生们制定学习计划的探索,到两院学生积极交流、投入学习及编创的过程,经历相互之间的碰撞孕育出新的艺术生命以及最终的成果展示,开拓了青年作曲家的创作纬度,具有非凡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在阶段教学音乐舞蹈汇报会上致辞,感谢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有着友好合作的光荣历史,早年的舞剧《红色娘子军》、《鱼美人》便体现了两校老一辈合作编创的辉煌成果。如今的“协同创新舞蹈音乐和舞蹈编创高端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探索拔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适应文化艺术创新发展需要。郭书记寄望于参与此项目的师生,希望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良好开端,十年以后“大家”从这里走出!并预祝这场阶段教学音乐舞蹈创作汇报会圆满成功。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上台讲话,高质量舞剧创作的第一条是要有高质量的舞剧音乐,很荣幸能接受并实施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此次“项目”任务,并与中央音乐学院协同合作,有利于创新艺术及音乐舞蹈编创的发展规划,培养更多适应于社会需求的高端舞蹈编创人才。
本场汇报会共上演十一部编创舞蹈作品,由8名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家与15名北京舞蹈学院的青年编导协同编创。整台演出的节目无论服饰、舞蹈动作、舞蹈立意、舞台灯光、现场演奏及表演、电子音乐合成等都给人以视觉及听觉的立体享受,音乐与舞蹈都各具魅力,好的音乐与好的舞蹈融合为一体,长达一整场的视听盛宴,使在场满座的观众们无不讫情尽意。
由硕士二年级田田作曲的两部作品:《A beam of light》(范雷编导及表演,钢琴田田,大提琴赵洺瑶),作品表现一个在雾霾的城市中游走,急促的步伐推动着被动的身体。为配合编导的想法,作曲家专门在音乐中引用了法国作曲大师圣·桑代表作《天鹅》的主题元素,描画了在模糊世界中唯一存于目光里的“一束光”;《母亲》(朱东革、王黎编导及表演,钢琴田田,小提琴李娜婧),平凡、伟大,平凡而又伟大。两位舞蹈演员重视“人”与“情”,以情带动,以动感人,将母亲与儿、母亲为儿、母亲爱儿的无私依附在肢体及意念的表演中,正像作品介绍中所描述的:依附着身体,从未离开。
由硕士三年级李凤仙作曲的作品:《梅·枝》(娜仁花编导,演员何碧波,古筝李良子,萧刘超),舞蹈演员衣着古典优雅,通过肢体表现把富有造型的梅枝提升为艺术,以枝与肢的结合来表现梅花的品质。本作品用梅与枝的舞蹈形象来歌颂梅花的超凡脱俗、傲然挺立在严冬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由硕士三年级王瑞奇作曲的作品:《生命·大地》(谢元臻编导,演员罗丹、程先利、付杨,电子合成冯金硕,打击乐吴昊、邱一鸣),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这个作品利用人类史上最早的文化现象图腾来做引子,表现男人的原始生命感和人与人之间碰撞的矛盾还有生命的交织。由硕士三年级仲晨晨作曲及电子合成的作品:《锐》(迪丽合玛·阿不都克里木、蔡书辉编导,演员张海伦),蜕变是通过一段时期的茧封或是焰炼,涅槃的过程,蜕变是美好的,因为会有改变,一切均在变与不变的世界当中。
由博士二年级林昶作曲及电子合成的两部作品:《光阴的故事》(许笑傲、王丹编导,演员杨卫佳、貌昱),表演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青年、老年,孩时天真无邪、无忧无虑;青年时爱情萌芽、美好浪漫;夕阳暮年、携手相伴。《渴望》(蔡书辉编导,演员王晓明,琵琶陈奕如),表现内心非常希望得到的,但又对能否得到而充满未知,内心认定自身距现实遥远,在空虚于现实之间便产生了渴望!由博士二年级王鹏作曲及电子合成的两部作品:《失去和拥有》(龙一馨编导,演员高雯倩,竹笛刘超、黄开),作者灵感源自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舞蹈从女性的角度表现一段欲弃而不舍的情感。《凤鸣朝阳》(于桐、李金佳、程云凤编导,演员何林谦,唢呐刘安东),华丽的服饰,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表现出苦难与烈火中永生的凤凰。由博士研究生刘天石作曲及电子合成的作品:《寻梦》(杜玉俏编导,演员张欣怡,二胡王猛,琵琶陈奕如),描写中国古典式追寻爱情的故事,舞蹈演员衣着唯美,由内而外表达出自由和封建、梦和现实的冲撞。由博士研究生谢鹏作曲及电子合成的作品:《水云间》(黄春瀚彬编导及表演),“云自无心水自闲”,作品完全由电子声音合成,编导演员合为一人,在水云之间舒卷自如、自由奔泻。
对于本次“培养项目”,两院领导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两院青年人才的合作与交流中也许会出现一些阻塞,比如音乐创作与舞蹈编创的协调,音乐与舞蹈的相互依附、相互碰撞,舞台表演与技术理论结合的若轻若重。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建民教授对汇报会的寄语中写到:音乐是舞剧编导的重要资源,不同的编导可以用相同的舞剧音乐创作出各有特色的舞剧作品,灵感不会枯竭,就是因为有了好的舞剧题材和好的舞剧音乐。此次合作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有才华的艺术家在相互碰撞之中的火花迸发和创造力的萌动。这对今后是有益的,希望这样的互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在音乐及舞剧的编创过程中,抽象的创作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将族性原本的东西进行保留,然后进行艺术再创作,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我们通过这个项目可以寻找到新的泉眼,培植原创的舞剧音乐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