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东方音乐回荡童话王国——全球首家音乐孔子学院“首届音乐节暨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在丹麦圆满落幕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3-05-21 10:02: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29:30

  2012年,经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设了全球首家以教授、宣传和展示中国音乐文化为核心“音乐孔子学院”(Music Confucius Institute, 简称MCI),并于6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丹麦期间,在哥本哈根举办了隆重的签字及揭牌庆典。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女士、丹麦文化部长Uffe Elbæk先生、中国驻丹麦大使李瑞宇先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女士、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院长Bertel Krarup先生,和中丹两国使领馆、音乐界及文化界代表百余人出席庆典。

  继此次盛事之后,“音乐孔子学院首届音乐节暨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又于2013年4月30日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拉开了帷幕。此次音乐节既标志着音乐孔子学院投入了全面运行,又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一次集中地宣传与展示。为期5天的活动包括9个大师班、1个远程教学讲座、2场音乐会和“音乐孔子学院作曲比赛发布仪式”等多项精彩纷呈的内容。

  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院长率领由民族器乐演奏家刘月宁、于红梅、章红艳、戴亚、周望、赵晓霞,和作曲家秦文琛组成的代表团远赴丹麦,围绕着中国音乐文化这一主题,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师生及当地民众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9个大师班——多角度呈现中国音乐之美

  

  此次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扬琴、二胡、琵琶、笛子、作曲、古琴、古筝、中国打击乐和音乐学,共9个大师班。专家们分别从各自的专业出发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听众得以近距离地体验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与文化。

  2013年4月30日,当地时间下午15:00至17:00,刘月宁教授、于红梅教授率先举办扬琴和二胡大师班,吸引了众多对中国音乐怀有浓厚兴趣的听众参与,其中包括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外国师生和中国留学生,以及当地普通音乐爱好者等。两位老师分别用英语介绍了所演奏乐器的形制、历史、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等,并进行了精彩的现场演奏。听众提问十分踊跃,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Neils Rosing-Schow先生还走到前台,与刘、于二位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问答。

  5月1日下午14:00-16:00,章红艳教授和戴亚教授先后举办了琵琶和笛子大师班。此次讲座的听众是近百位丹麦当地的中学生。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学生们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踊跃的进行现场提问,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场。中国音乐家神奇的演奏技术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让他们赞叹不已。除了关心乐器的演奏和形制等问题之外,学生们还对中国音乐在西方,以及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与现状表现出强烈兴趣。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学生们围绕在乐器旁,好奇地亲手弹奏,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下午16:00至18:00,秦文琛教授的作曲大师班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小演奏厅举办。秦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作品音响实例,围绕“如何利用中国音乐素材和乐器进行创作”的主题进行讲述,随后,古琴、古筝、扬琴等多位演奏家逐一介绍和演示了自己的乐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多位教师与学生到场聆听讲座,他们对中国音乐表现出高度热情,除了就作曲技法等问题与秦教授探讨之外,还多次走到台前,近距离地观察中国乐器的形制特点和演奏技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月3日14:00-17:00,周望教授、赵晓霞讲师和乔佳副教授分别举办了古筝、古琴和中国打击乐大师班,这是此次系列活动的最后三场讲座。尽管正值当地的周末假期,但仍有执著于中国音乐的听众们前来聆听,并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大家对于中国音乐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上述大师班都集中于乐器演奏的视角,那么,5月2日下午15:00-17:00,王次炤院长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花园厅举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当代发展》的学术讲座,则从宏观视角对中国音乐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总结与理论提升。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院长Bertel Krarup先生亲任主持。王次炤院长采用图、文、声并茂的形式,阐述了中国音乐自远古至今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现场播放了多部中国作曲家运用中国音乐素材及观念创作的作品,堪称是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院长Bertel Krarup先生、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Eva Thaysen女士,音乐孔子学院外方院长Marianne Jakobsen女士和中方院长乔佳佳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部分成员,以及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师生及中国留学生均到场聆听。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就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现状等问题与王院长进行交流,并纷纷表示感谢王院长带来这样一场精彩而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讲座。

 

 

 

   

中丹两院院长宣布“音乐孔院作曲比赛”启动

 

音乐会嘉宾:(从左至右)Krarup院长、李瑞宇大使和王次炤院长

 

 

   

李瑞宇大使在中丹联合音乐会上致辞

Krarup院长在中丹联合音乐会上致辞

 王次炤院长在中丹联合音乐会上致辞

  

  1个作曲比赛——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的深层推进

  

  “音乐孔子学院作曲比赛”是此次系列活动中被中丹两院院长和嘉宾们频繁提到的关键词之一。早在5月2日上午,刚结束在德国汉堡的行程抵达哥本哈根的王次炤院长,就亲自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院长Bertel Krarup先生及该院作曲系和出版社的相关人士,就音乐孔子学院作曲比赛的有关事宜举行了座谈会。

  经过友好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将以音乐孔子学院为平台合作举办作曲比赛,面向全球征集外国人为中国乐器或中国与西方乐器混合创作的重奏作品,以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在国际音乐专业领域的发展,具体细则将由两院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在当晚的中丹联合音乐会开始之前,王次炤院长还与Krarup院长联手举起花环,宣布音乐孔子学院作曲比赛正式启动。

  举办外国人为中国乐器及中西混合乐器创作的作曲比赛,一则可以让外国友人,特别是外国专业音乐人才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乐器和中国音乐文化,二则可以让中国音乐获得更为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可以想见,此次比赛的举办,将会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次远程教学讲座——高科技手段助力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

  

  在此次活动中,有一项虽规模不大,但却意义深远的内容,即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与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们进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远程教学讲座。

  4月30日晚18:00-21:00,远程教学讲座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远程教室举办,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Neils Rosing-Schow先生任主持。秦文琛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成果、创作理念,以及将中国音乐素材和乐器运用到创作中的经验体会,并现场播放其作品片断。随后,演奏家们分别简要介绍各自乐器的性质特点、演奏技巧等,并进行现场演示。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对讲座表现出高度热情,就他们所关心的乐器特色、演奏技法、定弦方式,特别是如何用现代作曲技法开发中国乐器的表现力等问题连连发问,并进行了讨论。

  尽管远隔重洋,但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高水平远程教学设施的帮助下,无论是乐曲的播放,还是演奏家的现场演示,都保证了音色和图像传输的专业级水平。可以说,这种远程教学方式,为中国音乐文化能够以更为经济、更为高效的方式“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这也是此次音乐孔子学院“首届音乐节暨启动仪式”中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

 

 

 

  音乐学大师班:王次炤院长主讲   

 

扬琴大师班:刘月宁教授主讲

 

二胡大师班:于红梅教授主讲

 

琵琶大师班:章红艳教授主讲

 

笛子大师班:戴亚教授主讲

 

作曲大师班:秦文琛教授主讲

 

  古筝大师班:周望教授主讲  

 

古琴大师班:赵晓霞讲师主讲

 

打击乐大师班:乔佳佳副教授主讲

 

与美国克利夫兰大学进行远程教学

 

  

  2场音乐会 ——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此次音乐孔子学院“首届音乐节暨启动仪式”的高潮,毫无疑问应属于“中丹联合音乐会”和“东方神韵——中国专场音乐会”。

  5月2日晚19:30,“中丹联合音乐会”在以悠久历史和高品质音响效果闻名的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举行。拥有三层观众席、能够容纳一千多人的大厅中人潮涌动,座无虚席。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院长Bertel Krarup先生、中国驻丹麦大使李瑞宇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先生先后致辞,中国驻丹麦使领馆、哥本哈根各界友好人士、华人华侨等近千人出席了音乐会。

  Krarup院长在致辞中提到,希望音乐孔子学院能够进一步增进西方人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成为沟通西方与中国的文化桥梁。李瑞宇大使在致辞中说:去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成功访问丹麦,揭开了中、丹两国友谊的新篇章,两国的人员和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而此次音乐孔子学院“首届音乐节暨启动仪式”,也必将成为今年中、丹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王次炤院长在致词中,感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及所有音乐孔子学院的建设人员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感谢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对音乐孔子学院的帮助与支持,他衷心希望音乐孔子学院能够对增强中、丹两国友谊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随后,中丹音乐家们联袂奉献了一台精彩的音乐节目,其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琴独奏曲《广陵散》(赵晓霞讲师演奏),也有丹麦传统的直笛乐曲(丹麦知名演奏家Michala Petri演奏);既有中国当代作品《弹词韵》(周成龙作曲,章红艳教授、刘月宁教授、周望教授演奏),也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四重奏》第四乐章(哥本哈根钢琴四重奏团演奏),还有音乐孔子学院“孔夫子鼓乐团”演奏的中国传统打击乐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还包括多首中-丹合作的曲目,如青年作曲家王斐南创作的《倾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Gert Mortensen先生指挥,戴亚教授、于红梅教授、章红艳教授、周望教授、乔佳佳副教授演奏);秦文琛教授创作的《回忆的声音Ⅱ》(Gert Mortensen教授指挥、MCI室内乐团演奏)。

  整场音乐会的规模之大、艺术水准之高,听众的情绪之热烈,可以说在近年来的中-丹音乐文化交流中是不多见的。这场音乐会不仅全方位地展现了中、丹两国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化的精髓,是中、丹两国友谊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充分证明,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完全可以达成彼此的沟通交流与默契合作的!

  5月4日下午15:00,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在哥本哈根近郊的菲德烈城堡(Frederiksborg)暨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东方神韵——中国专场音乐会”。菲德烈城堡有“丹麦的凡尔赛宫”之称,历史上多代国王均在此举办加冕典礼。此次中国专场音乐会集合了多首中国经典曲目,如扬琴曲《春到清江》(刘月宁教授演奏)、琵琶曲《彝族舞曲》(章红艳教授演奏)、二胡曲《江河水》(于红梅教授演奏)、笛子曲《秦川情》(戴亚教授演奏,丹麦皇家音乐学院Marie Louise Bodenhofnummer钢琴伴奏)、古筝曲《高山流水》(周望教授演奏)、中国传统打击乐曲《鸭子拌嘴》(乔佳佳副教授领衔演奏)等。

  在承载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丹麦精美古堡中,身着传统服装的中国音乐家演奏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音乐,这种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独特碰撞与交融,让在场的欧洲听众倍感新奇和激动,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演奏,并对演奏家们的精彩表现报以热烈掌声。

  

 

中丹联合音乐会部分嘉宾及演职人员

 

费德烈城堡中国专场音乐会演职人员

  

  

  回顾为期5天的活动,“音乐孔子学院首届音乐节暨启动仪式”可以说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和良好效果。

  首先,此次系列活动是中国音乐文化“立体化”对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中国音乐在欧洲甚至北美的传播都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多样化的内容安排,使听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中国乐器,聆听演奏家们细致的讲解,还可以完整欣赏到多部能够代表中国传统与现代音乐最高水平作品的现场演绎,从而可以对中国音乐文化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此外,通过远程手段,音乐节的影响还扩散到了美国,使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对中国的乐器、演奏和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此次系列活动集中展现了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家们高超的专业水准,进一步提升了中央音乐学院在国内外的形象和知名度。在活动中,中国艺术家们的精彩表现博得了丹麦听众的高度赞誉,很多听众表示,他们是第一次聆听到如此全面细致的音乐讲解,欣赏到如此精彩的中国音乐演奏。活动还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新华网已率先做了报道,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进行了转载,陆续还不断会有中、丹两国主流媒体的报道。

  最后,此次活动对刚投入全面运行的音乐孔子学院起到了十分良好的宣传效果。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长期合作建设的公益性教育机构,音乐孔子学院将很快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将此次活动打造的良好势头延续下去,为中国音乐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