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22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北京圆满举行。在为期一周时间,共举行了2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10场国际室内音乐会、2场传统音乐展演、1场混声合唱音乐会、3场大师班、1场音乐创作讲座。北京现代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担任组委会主席,中央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院长胡咏言担任音乐总监,它吸引了来自全球中国、德国、美国、法国、波兰、新西兰、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学院派和非学院派最优秀的数百位音乐家站在这个舞台上, 为观众展示了15场独具特色的音乐会。中外音乐在多元文化交融汇通的同时,感悟到了世界民族的文化认同,音乐会以音乐传真的多元化将影响艺术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开幕式及闭幕式音乐会
5月16日晚,开幕式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音乐会的5部作品以现代音乐的多元性、可听性、民族性、情感性、学术性、象征性等特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张艺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演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金平创作的《森多玛》,整首曲子精致简洁,结构通过对比织体形态表达温柔平静又威力四射的森多玛的音乐形象。盛宗亮的《飞飞歌》(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运用悬浮于空间的小提琴音色及音乐动机表达音乐情感,两首曲子都以地方民族文化形象和本民族音乐元素为素材的创作,在可听性和学术性等方面做了研究。加拿大作曲家阿莱希娜•路易创作的《破碎的夜,颤抖的星》,是以地方文化形象为题材、以乐器元素为意向、运用不种音色的现代技法创作及音响产生的音乐语言来象征、诠释对灾难及脆弱的共鸣。杰克•伯尼创作的《帕拉兰:爱与战争的诗》,以爪哇地方文化形象及佳美兰为音乐素材,关注当代人的生活情感,表达历史诗歌的诗韵意境。德国作曲家马丁•赫尔辛鲁德的《内外风景》(为两把吉他和乐队而作),运用无调性和弦、同音反复、管弦乐队无规律的敲击等为背景衬托吉他二重奏的演奏特征。
5月22日晚,闭幕式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圆满落下帷幕。音乐会群英荟萃、别致经典,调动了听众的每根神经,触动了心灵深处的感动,让人思绪万千…作曲家斯蒂芬•琼斯创作的《歌唱大地》,以旋律的基本音素为核心动机,通过分裂、模进、卡农、节奏的扩张等技术手段对基础材料进行展开变化,表现历史与记忆的回顾展望。安德鲁•韦伯•米切尔创作的《敬畏之歌》音乐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艺术风格。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山际线》(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运用了西方的作曲理念,但是以地方民族文化形象和本民族音乐元素为素材的创作,在民族性和形象性等方面做了探索。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创作的《童话音诗》,根据童话《小粉笔》而作,音乐的织体在体现神性与灵性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听众仿佛置身于充满奇异色彩童话世界里。青年作曲家李劭晟的《天垂境界》,企图用音乐语言表达神性与人性反思的过程。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创作的 《我亲爱的…》(为女高音和乐队而作)是世界首演,音乐响起就直击心灵深处最脆弱神经的底线,感人由肺腑至心灵深处,感动全场…作曲家运用深厚的作曲技法功底把对传统民族特色理解和现代技法相融合,作品品质俱佳,反响激烈,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感人至深。
二、现代新音汇响 中外共创辉煌
本届音乐会举办的10场具备国际水准的室内音乐会,每场室内音乐会中外演奏家的演奏很投入到位,无调性的音乐中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节奏变化、音色变化、力度变化、音乐织体变化…如:新西兰NZTrio的《图像—噪音》,作曲家大卫•道恩斯和麦克•诺里斯运用形象思维(多媒体)和音响思维相结合的音乐构思来完成音乐创作。新西兰NZTrio的《速写四题》、德国哈巴的《西西弗斯的惩罚》、波兰阿波罗•缪斯热特弦乐四重奏、法国摩登时代乐团《十二月菊花》及其演奏的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竹影萧疏》、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寂静的回声》等作品,作曲家用标新立异而又个性化的现代作曲理念发挥其自由想象的思维空间;用器乐声响体现生命、死亡、痛苦、毁灭、快乐、爱、大自然等我们能想到的或从未想过的新奇音响效果;中外现代室内乐《飞逝的圣河》是获奖优秀青年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重在鼓励和肯定年轻作曲家创作能力和创作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5月18日晚的《太平洋之镜》——来自亚洲和美国的新音乐,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日本小提琴演奏家五岛龙出色的演奏能牢牢抓住你的心并控制你的情绪…如:洛杉矶作曲家查得•卡农的《一个世纪前的五分钟》和青年作曲家李劭晟的《令狐》,作曲家把音乐的色彩转换成声音,演奏家又把声音传递给每一位听众,五岛龙对作品高难度技巧的把握很惊人,鼓舞激动了整场音乐会。叶小纲的《拉姆那错》(为小提琴和室内乐而作)为世界首演,音乐的构思精美完整,和声织体清晰流畅,通过独奏的小提琴优雅而神秘的琴声描绘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著名九大圣湖之一的拉姆那错的音乐形象。毕加索曾说“艺术不是在进步,而是在不断变化”,作曲家在室内音乐会上对作曲技法上充分发挥想象,不断变化求新,彰显其特色,古拜杜丽娜听后说:“叶小纲的作品异常深刻”,她不止一次地向叶小纲本人表示对这部作品的欣喜之情。
《美好的世界》——哈萨克斯坦库尔曼卡基国立音乐学院混声合唱团音乐会,音乐会演唱了24首来自欧洲、俄罗斯、美国等著名传统民歌及本地作曲家改编的哈萨克斯坦民歌,由于对作品的音乐语言及表现方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合唱团出色而富于特色的表现感染了听众,掌声络绎不绝。《魔鬼的阶梯》——二十世纪钢琴作品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演奏家由熹、赵聆、陈韵劼、权洪波、邹翔演奏亨利•迪蒂耶、卡尔•凡、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周龙、乔治•利盖蒂等的现代作品,每位演奏家在演奏作品时都深刻领悟作曲家的意图,并用独特的理解处理高难度的技术表现,听众在感官体验钢琴声音、音色的同时,感受了协调、灵敏、细腻、震撼、辉煌等多种钢琴音乐语言的融汇贯通,这是本届音乐节水准最高的音乐会之一,得到了挑剔的观众的一致好评。柬埔寨Trey So重奏团的传统音乐展演和中央音乐学院佳美兰音乐教学展演,既展示了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也对民族自觉文化多样性的表达做出重要贡献。
三、学术交流 展望未来
本届音乐会举办了阿莱希娜•路易、盛宗亮、肯尼斯•海斯凯茨的国际大师班,马丁•赫尔辛鲁德的《在艺术、建筑、文学和科学之间的音乐——关于我的一些作品》讲座以及世界最顶尖的作曲大师高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高峰对话及大师班对世界现代音乐的发展情况、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如何培养青年作曲家及音乐作品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哲学与音乐的关系,分别提出各自见解。如:作曲家安德鲁•韦伯•米切尔致力于复兴对古典声乐艺术的创作,使现代听众重拾对音乐厅的信心;盛宗亮认为创作手法可以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创作理念、应该在打好传统音乐基础、介绍个人作品创作历程等等。所有专家的共识是:应在传统音乐作曲技法拿捏得当的基础上,再来对现代音乐进行创新和发展;音乐应该具有向前的、创新的、开放的发展观念;创作者寻找有意义的音乐素材;提出一系列扶持青年作曲家的建议和想法及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与美国巴罗基金共同主办);资金支持和平台搭建是公认的重要扶持环节等等。
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将延续传播现代音乐学术性、前瞻性的理念,同时将艺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以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
( 李颖玲 文/吕虹橙、罗维、李汉祺、王尹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