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晚,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协同创新舞蹈音乐编创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演出“《音舞集》第2季”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北京市教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柯春晖,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教授,及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建民教授等两院师生观看了演出。
开演前,郭淑兰书记介绍了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基本情况及初步成果。这是在北京市教工委、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协同创新培养高端舞蹈创编人才项目的第三个年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系及两校研究生部、学位办、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进行了艰辛而愉快的合作。这次的协同是在研究生教学的层次上进行的。两校选拔出来的舞蹈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与作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课堂教学开始进行交流、研讨,进而延伸到到舞台实践的相互融合,今天的演出便是教学成果的汇报。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呼唤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时代的精品力作,在这方面我们有共识,音乐舞蹈的交流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产生原创作品的重要渠道,因而我们两校进行合作、进行探索。
当晚演出了《女书人的雫辄(na zhe)》(编导:周桂平、邝婷,作曲:胡玥)、《往事再提》(编导:程云凤,作曲:戴路)、《汉优戏鼓》(编导:贺嘉佳,作曲:王晨旭)、《却上心头》(编导:张翔,作曲:尚家子)、《偶娃的童话》(编导:陈婷,作曲:刘鑫)、《花儿都到哪去了》(编导:冯琦,作曲:王瑞奇)、《那一天》(编导:韩婧、李斌,作曲:柳琳)、《寻找白露》(编导:杜玉俏,作曲:陈哲)、《青梅,煮酒,英雄》(编导:杨军,作曲:虞鹏飞)、《回不去了》(编导:倪富强,作曲:马懋玄)、《马嵬坡•带雨梨花》(编导:王黎,作曲:田田),共十一部原创舞蹈作品。既有传统历史题材,也有反映当下现代生活的作品。形式上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音乐舞蹈表现上结构新颖严谨,风格多样,体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在舞蹈音乐编创方面的丰富灵感和巨大潜力。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音乐在其中占有相当分量,而当前的很多情况是根据舞蹈需要对音乐进行裁剪拼贴,这样打破了音乐发展的内在结构与逻辑,破坏了乐舞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吴祖强)。本项目也是从这个现实困境出发,达到编舞与作曲共同构思整个作品的目的。
本次演出也正是体现了项目发起的初衷。演出采用了器乐演奏者和舞蹈表演者同台进行,同时配合先期制作好的音响,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电子音乐制作专业的同学现场操控,这样形成了舞蹈与器乐演奏、电子音乐相融合的全新呈现样式。如,《花儿哪去了》甚至采用了器乐的不同摆位,钢琴在舞台的左侧,小提琴在舞台的前方右侧,舞蹈表演在中间。这样造成了音乐音响听觉、舞台空间视觉、舞蹈表演以及灯光配合得更多可能性,体现了创作者的奇思妙想。尽管音乐厅的灯光、舞美还不够绚烂,创作演出中也还有不少瑕疵,但与第一季音舞集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和舞蹈的构思不是囿于各自的象牙塔中,舞蹈、音乐的内在统一性得到加强,风格上也更贴近普通群众的欣赏水准。从久久不散的现场和观众对作品的品评可以看到,演出获得很大成功。
在欢声雷动的谢幕场面中,郭淑兰等领导老师上台向付出辛劳的师生表示祝贺,与他们合影留念。兴奋不已的同学围成一团,听取老师的意见。郭书记与张建民主任对同学们的演出表示肯定,艺术创作最难的就是创新,他们高度肯定了同学的勇于创新的才华。他们一致指出舞蹈和音乐是最为贴近的两个专业,两校的学生还需要更多合作。郭淑兰书记说,乐舞不分家,在最合适的地方,音乐将舞蹈中的情点出来,托出来。今晚有几个节目很有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打磨成精品。她特别指出搞创作要重视采风,同学们应该到文化现场,感受厚重的历史,激发情感与灵感。希望通过这个合作项目能出一批人才,出一批精品。
作为项目协调人和授课教师,作曲系郝维亚教授提议,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汇集精品,让这些作品走出校园,推向社会,那样会有更大的社会反响。他告诉笔者,参加这次演出的两校同学都很努力。演出灯光由北京舞蹈学院的学同学负责,音乐制作、音响调音及舞台协调都由我校作曲系学生分工,演奏则发动了管弦系、民乐系、钢琴系的同学。这是集体团结协作的成果。
2014年4月14日下午,两院师生就本次演出的作品召开了研讨会;14日晚,整台节目在北京舞蹈学院汇报演出。
舞乐争鸣,相融出新
——记《音舞集》第二季作品研讨会
2014年4月14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协同创新培养高端舞蹈编创人才计划作品研讨会于湖北大厦成功召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作曲教研室主任郝维亚、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副主任张建民及章民新、吴明奇教授等出席会议。
会议开始前,张建民教授就于4月13日于中央音乐学院首演的十一部作品进行了逐一点评,高度赞扬了双方创作人员在本季《音舞集》中实现的突破。并与与会的作曲家、编舞家进行了交流,提出了涉及灯光、演员表情等一系列修整建议。张建民老师认为:舞蹈借助音乐的力量才能打破舞台上人体的限制,从而使场景转换自然。只有两方合作才能孕育出好的作品。”他还对本季《音舞集》整体选材风格和结构等方面的丰富做出了高度评价。
章民新老师认为:“本届音舞集是北京市教育局促进两家合作的一次。舞蹈编导可以独立设计出一些生动的动作,但从编舞专业的角度讲,在成型的音乐基础上突破,以及学会‘如何与音乐家合作’是极有必要的。也因如此,此次的项目对于舞蹈编舞有着重大意义。”章民新老师回顾了自己与中央音乐学院吴祖强、杜鸣心二位先生的舞剧《鱼美人》创作的过程,阐释了编导应了解音乐的进行、气口和高潮的必要性,对本季编导在身体动法设计方面的多样性、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做出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对舞蹈设计再精益的期许。
郝维亚老师认为:“现在的总结是必要的,但我们还远未到总结的时刻。从创作本身来讲,本项目给予作曲、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是极有意义的。”郝维亚老师对作曲、编舞专业同学在想象力方面,处理舞台形象和声音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在两方合作中学术争论氛围的出现持乐观的态度。“舞蹈与音乐是限定与被限定关系,作曲应有所限制。罗丹认为:‘艺术的自由就来自于限制。’也只有经历了被限制才能得到自由,但这仅是第一步,在这之后还要突破限制”郝维亚老师如是说。“因此作曲应对舞蹈交流,才能深入了解、达成一致,形成音乐与舞蹈在融合上所能达到的必然。”
吴明奇教授赞同以上老师的看法,他认为:“本届音舞集明显进步于往届,实践与课堂学习区别很大,很多作品章显出了个性,观众的期待值也提高了。很多舞蹈在塑造形象方面很细腻。作品整体所萌发的想象力是天才的智慧,故而值得赞赏。”他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两院合作《屈原》的历史。“市场经济和快餐路线思维扭曲了音乐舞蹈本体,崭新的创作必然不简单,因此会有争鸣。舞蹈应改变一贯性思维、审美和处理方式。音乐与舞蹈通过这种灵性合作的尝试,使编舞通过音乐寻找新的可能性,这样才会使作品更有价值。期待双方长期合作。”
贾国平教授认为此项计划代表着创新与合作精神。“编舞家利用已有的音乐裁剪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将裁剪不出原创珍品。70、80年代曾在舞蹈合作方面打破过领域间的限制。”他还认为:“纵使本季《音舞集》形式更丰富多样,但个性鲜明者尚有欠缺。有些作品在音乐等方面并未明确理念和形象。在音乐与舞蹈方面,整场作品中围绕一个核心的点,扩展至最大化的可能性的作品较少。因此舞蹈音乐创作仍有很大进步空间。舞蹈、舞剧是综合性艺术,而艺术创作一定要有符号性,风格、个性应明确,于此才能够贴切表现内容。”贾老师又对耳目一新且能够代表学院教学成果的作品抱以期待,认为本计划作曲家应充分利用两件乐器的同时,写法上要区别于晚会音乐,充分探索创意、展示睿智、走出现有模式套路,要更深入分析舞蹈音乐作品,突破模仿,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出新出彩。”
最后,张建民教授、贾国平教授及采访报道人员又对在场的十一位本项人才计划参与者所创作的作品交流看法,逐一点评。科研处王老师对本季音舞集的成功表示祝贺,并对该计划的推广与长足发展提出了建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