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 年6月5日晚,由我院主办的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乐金声”——我院石海彬副教授唢呐协奏曲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内隆重举行。来自我院的领导、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热爱民族音乐创作与演奏的音乐人士汇聚在华灯璀璨的音乐厅中,大厅内座无虚席。北京广播电台罗兵担任音乐会乐间主持。
石海彬生于山西阳泉,199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陈家齐教授,1998年留校任教至今,是我院一位全面发展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本次协奏曲音乐会是其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的一次成果展。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石海彬和我院教授、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执棒的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为听众们演奏了四首唢呐协奏曲委约新作,展示了其从演、教、创、研四个方面入手,委约国内外优秀作曲家一道开拓唢呐的演奏技巧,挖掘唢呐的音乐潜力,丰富唢呐教学曲库,使唢呐适应多元化时代需求的创作表演初衷。
演出分上下半场,在上半场演奏了由国家一级作曲、指挥景建树先生于2014年4月为石海彬量身定制的四乐章协奏曲《梦·四回》和泰国著名青年作曲家庞那荣先生于本年的委约协奏曲《地球的呼吸》。其中,《梦·四回》由“摸鱼儿”(童趣的小快板)、“听戏”(晋剧空城计)、“清明”(慢板)、“节节高”(热烈地快板)四个乐章组成,作曲和演奏家以其熟悉喜爱的晋剧和蒲剧以及民间吹打乐为素材,在作品当中添加了晋胡、二弦、三弦、四弦、板鼓、铙钹和马锣等剧种乐器,以丰富多彩的音乐创作手法展示了演奏者对于美丽故乡的思念、回忆与赞美。唢呐在乐队的应和下以其特有的音色和奏法,意境深远、如歌如诉地表现出了每一乐章中所表现的音乐主题,其亲切而淳朴又带有浓厚地方音乐特色的音乐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了让作曲家与演奏家感同身受且魂牵梦绕的绵绵故乡情。作品成功地将民族音乐与西洋交响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现出了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地球的呼吸》是庞那荣先生受呼吸的启发而作的唢呐协奏曲,作曲家以呼吸的不同类型为创作源点,以吸气和呼气的运动状态为表现手法创作了此部作品。作品以一个长屏气的单音开始,由唢呐在此基础上不断徘徊和发展,将长短呼吸、不均匀呼吸、慢呼吸和屏息一一夸张地表现出来,乐队随之逐步形成张力和应和,不断给听众带来紧张和喘不过气来的音乐心理感受。演奏中不断出现的长短句充分地展示了石海彬超人的气息控制力和对唢呐音色的把握力,以其高超的音乐演奏方式传递出要保护环境使人和地球能够正常呼吸的警示信息。作曲家和演奏家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当晚上演唢呐协奏曲《地球的呼吸》,带给听众们的不仅是音乐中的紧迫感,还有更多对现实不和谐环境状况的反思。
音乐会的下半场演奏了我院作曲系研究生李博和刘长远教授应委约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吹飞寒》和《金声》。李博是我院作曲系研究生,先后师从于我院徐之彤、张丽达和唐建平教授,曾获得中外许多重量级作曲奖项。本次委约作品《吹飞寒》是作者以其故乡东北的地域与人文环境为蓝本,以唢呐的乐器特质为主导,以协奏曲的音乐表现形式为手段,刻画和展示出东北人民以勇敢、豪迈的生活态度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乐观精神。乐曲先以乐队和唢呐共同奏出宏大而紧迫的引子,之后由唢呐奏出赋予东北民间音乐风格的主题,曲调动静交替、起伏婉转,大量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急缓强弱,变化丰富自如,展现了唢呐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和演奏家与西洋交响乐队缜密的协奏能力,以及作曲者用音乐来赞颂人类抗争自然困难的勇气和人与人之间真诚之爱的创作主题。《金声》是我院作曲家刘长远教授于今年应石海彬委约创作的唢呐协奏曲。“金声”意为金子般的声音,作曲家以金声为题无疑暗示了作品当中高贵、耀眼、动人、激情、欢快等唢呐的音乐主题形象。作品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由唢呐与乐队交织演奏出命运、安慰、欣喜、深情等音乐主题,其中乐队的表现手法偏重于西洋风格,而唢呐的旋律更趋向于民族音乐风格,两者巧妙结合充分展现了唢呐在不同音乐风格作品当中所呈现出的全新表现力。作品呈示部以命运主题为引子,随后出现安慰、欣喜和深情主题段;展开部由欣喜主题变化而来将音乐推向高潮;随后再现部逐次再现了深情歌唱主题、命运主题和安慰等主题;最后尾声采用展开部主题,激烈而富有动力地结束。一反往常民俗音乐的表现手法,唢呐在此协奏曲当中以金子般的华彩表现出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听众对于唢呐音乐重塑了全新认识。
著名唢呐演奏家郝玉岐先生为音乐会撰文——《<国乐金声>的震憾》中指出,本场音乐会从题目到作品、作者和形式都十分新颖;唢呐音色多变、演奏方法多样,使传统技法效仿而不及。音乐韵味、风格、曲式、音响的新鲜感,具有沐浴后之清旷、登高后之开阔感,别样风情、独树一帜。整体效果完美,从乐团到指挥,都具有高水准、高品味;独奏者之音色、音量、情感、理解、控制、技艺、更是让人惊乎完美。石海彬成功的演奏为唢纳艺术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使我们对于唢呐的表现力、开发力、适用力和前景充满信心;它不但丰富了唢呐创作的人文和艺术内涵,而且对于探索唢呐演奏的新技法、新表现、新合作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创新、开托和实践的作用。整场音乐会突出的感觉是新、奇、美、圆,意味深长。
王次炤院长在为本次音乐会的序言中总结道,石海彬之所以将这四首委约新作作为成果汇报,其用意在于使唢呐在西方协奏曲的表现形式和当代的音乐思维中,焕发出它乡土个性和民族的文化意蕴。的确本场音乐会对于挖掘民族器乐在西洋交响乐队中的音乐表现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