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9、20日,我院图书馆馆长、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教授新作《万壑松风——为笙、古筝与管弦乐队而作》(The Pine-Soughing Valleys,for Sheng, Zheng and Orchestra)由著名台湾指挥家吕绍嘉先生执棒德国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Musikalische Akademie des National-Theaters Mannheim),在曼海姆玫瑰园莫扎特音乐厅成功地进行了世界首演,担任古筝演奏的是著名古筝演奏家、我院民乐系青年教师苏畅;担任笙演奏的是我院校友、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董颖。
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顶级乐团之一,其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曼海姆乐派的宫廷乐队。二百多年来,许多著名作曲家如柏辽兹、瓦格纳、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等都曾与之有过合作,著名指挥家福特文格勒、约赫姆、亚当·费舍尔等都曾担任过乐团的指挥或音乐总监。该乐团创办的“学术音乐会”(Akademiekonzert)系列具有悠久的传统,以专业性极强著称,通常每隔五周就推出一台全新的音乐会节目。5月19、20日的两场音乐会为今年的第七场“学术音乐会”,演出曲目除《万壑松风》外,还包括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和西贝柳斯《e小调第一交响曲》。
作为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第一首向中国作曲家委约的作品——《万壑松风》还未首演便获得了媒体和爱乐者的极大关注。《曼海姆晨报》对贾国平教授进行了专访,就其创作理念及《万壑松风》的写作想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贾国平教授对此的回复全文刊登于该报5月15日的文化版。
《万壑松风——为笙,古筝与管弦乐队而作》的灵感与标题来自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山水画《万壑松风图》。画面中“奇峰耸峙、飞瀑鸣泉、清岚浮动、水流奔涌和松林高密”五个主要的意象既是贯穿该作品中的核心音响元素,同时也是构成该作品五个段落的音乐表现内容。两件中国独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队的声响交互产生新声的同时又彼此互为对比,在作曲家的层叠安排之下,整部作品气势磅礴又不失精巧灵动。
指挥吕绍嘉先生曾获法国贝桑松、意大利佩卓蒂和荷兰康德拉辛三项重要指挥比赛头奖,旅欧期间曾担任柏林喜歌剧院首席驻团指挥,德国国家莱茵爱乐交响乐团和科布伦兹市立歌剧院音乐总监,并于2001至2006年任德国汉诺威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指挥细腻、严谨又不失轻盈灵敏的音乐处理、两位独奏家优雅高超且精准的演绎、乐团对声音的准确把握和无间配合,这一切构成了《万壑松风》成功首演的全部条件。两场音乐会均获得了九成以上的上座率,共有近4千观众在现场领略了中国传统器乐与西方交响乐队交融和鸣的魅力,观众席中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作曲家、演奏家们最高的称赞。5月20日《曼海姆晨报》的乐评中称,“这首作品当属于该团(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近十年中在此首演过的最好的作品”。
随后,应曼海姆音乐学院与吕贝克音乐学院之邀,贾国平教授、苏畅、董颖两位老师分别在两所院校作了学术讲座及古筝、笙工作坊。在曼海姆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以“我的民乐创作”为题,对其近年来的民乐创作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在吕贝克音乐学院,应该院作曲教授迪特·马克先生的要求,贾国平教授作了题为“历史意识与传统领悟——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讲座,从历史角度将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反思。此外,中国器乐工作坊也是一大亮点,笙和筝独到的音色特性、与西方同族乐器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演奏法以及现场近距离亲历那古老又遥远的音乐语言等,吸引了到场的众多音乐同行和爱乐者。
老师们此次学术交流之行的最后一个活动是5月24日在吕贝克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器乐演奏音乐会”,这也是第34届“国际汉莎日(34th International Hanseatic Day)”系列活动之一。作为中世纪重要的欧洲商业及经济联盟“汉莎同盟”的盟主,这是吕贝克自1983年以来再次作为“汉莎日”的主办城市。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论坛和讲座;古典、摇滚等各式风格音乐会;中世纪风格的集会等等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传统和现代并存交流的平台。董颖、苏畅两位演奏家为吕贝克的听众们也奉上了一套古今结合的曲目,既有《高山流水》、《凤凰展翅》、《渔舟唱晚》等传统作品,又有《溟山》、《秦桑曲》、《晋调》等经典创作。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意韵和笙筝别具特色的音响在演奏家精彩地演绎之下风采非凡,征服了在场的每位听众。
《万壑松风》的首演与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无穷魅力,也很好地展示了当今我国现代音乐创作实力,同时还大大促进欧洲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贾国平教授的这次访德之行,是中德音乐文化的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直接对话,为中德文化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