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系列报道之四·五彩经幡·梦想开始的地方——记中央音乐学院首批藏族作曲学生作品音乐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06-15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5:34

        尽管至今仍未踏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香巴拉,我却在城市里看见了美丽的经幡。
        当鲜艳的经幡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徐徐升起,我也似乎一步步进入了那片古老宁静的高原。简洁纯白的舞台映衬着红、黄、绿、蓝、白雾中色彩,彰显着浓郁的藏地风情,让观者浮想联翩。6月9日的夜晚,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制作的作曲系首批四位藏族学生的音乐梦想在这光鲜亮丽的平台上放飞。他们年轻,他们执著,他们同窗十余载,情同手足,却也在各自的圈点着属于自己的色彩。

        不落人后的“红”
        开场的《意象五行》是边巴达瓦的钢琴独奏作品,对于心怀好奇来观看音乐会的同胞们,不得不说是作曲者送给听众的第一份意外“礼物”。因为它还真不是所谓带着“藏凤”的音乐。《空》、《日》、《山》、《松》、《风》演奏完毕,寻常听众还没弄出个所以然。原因很简单,作曲者使用十二音现代技法创作了自己的“内心独白”。既没有一种地域性、也没有恪守传统。强烈的不仅是作曲者的想法,还冲击着观众心目中理想的藏族音乐,就像刺激着眼球的红色一般突出。
        另一首室内乐作品《雅隆》一如作曲者强调的:当代西藏同样在发展,城市中也引进了现代,并非如同人们想象的是一种纯粹的“原汁原味”。所以创作手法一反常态:用一种跳动、清亮的音乐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藏族文化发源地今天的面貌。时而穿插的婉转音调也搞苏我们毋须恐慌传统文化的流失——因为它一直在那里。我们的目光和头脑本不应该停留在同一个地方,散播有失偏颇的评价。边巴达瓦表达了西藏人最乐意澄清的误解。无论作品本身,还是其他意愿都给我们上了崭新的一课。
        深情质朴的“黄”
        弦乐四重奏《杰谐》和为两只双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而作的《最后的净土》是普布次仁的两手作品。两者从整体上比较是一动一静。作曲者都采用了西藏民间音乐的素材:歌舞套曲“谐钦”中的段落“杰谐”和传统音乐“卡尔”贯穿创作的始末,不断被重复、发展、变形。作品相对比较传统,听众们也找回了久违的感觉,典型的舞蹈节奏、模拟民间乐器的设计都让人们倍感熟悉与亲切。
        《杰谐》描述的是在庆典时节,人们从黎明时的初醒,继而开始欢庆,到热闹之后的键入梦乡;《醉后的净土》是从平和、悠远的宁静转向外来文化进入后的动荡,最后回归明天的祈祷。不难发现,在普布次仁的作品中展现的是一种的过程,有变化、有起伏,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本的地方。我们感觉到无论从音乐创作手法还是作曲本身的愿望来说,异文化往往表现为一种碰撞,震动着原本的宁静。这是作曲者对外来文化的入侵的一种态悲哀:人们的内心深处仍旧向往着固有的文化传统。而普布次仁从心底散发的,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也让人看到了他的传统与顽强,宛若黄土地般的质朴。
        心怀仁爱的“绿”
        佛家有云“祈愿众生和睦相处至极乐世界”。在当下的环境中,人们把更多的关爱投向了珍稀动物,却没有意识到其他动物的濒临灭绝。这正是洛桑晋美同样忧虑的问题。他为大提琴、低音提琴、打击乐集女中音创作的室内乐作品《昂巴——Endanger》,就是向大众发出的一份有声的“绿色环保倡议书”:野生水鸭的生存也需要大家来关心。
        作曲者很擅长“采集”到逼真而又极富个性的音色,使得音乐的叙述非常生动形象。女中音的吟唱代表了雌性昂巴在痛失伴侣后的郁结。我认为最具匠心的是大提琴声部的“开发”,不仅可以模拟其他同伴的叫声,营造出凄凉的景象;还可以刻画出水鸭一飞而散后的荒芜等等。打击乐贯穿着特定节奏的进行,恰似充当背景烘托得角色,与旋律性乐器形成了明显缺又不唐突的对比。
        广阔超脱的“蓝”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话题,米久单增两首作品《天音鸣响》和《寻来世》都选择了同类型题材,表达了自身对宇宙变幻、生死之道、因果循环的感悟与追求,所以乐队的配置就相应的变得较大了:四十余人的合唱,多种打击乐器的登场,还有主奏的提琴、木管、键盘乐器。驾驭如此大的编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相当不易的,在缺少经验的前提下,有如此的勇气与胆识挑战足以见得作曲者有容乃大的胸怀。恢宏的音响带给人们一种海洋般的宽广与博大,从音符间流露的是一种对世事无常的包容、对生死置之度外的随性、对人间真情的歌颂。
        人气更高的《寻来世》是曲目的第三次演出,每一次的演出都会留下经久不衰的掌声与喝彩。独唱深切感人、琅琅上口,是极为难得的优美旋律。合唱声部辅以藏文发音的伴唱,营造着神圣的氛围。在乐曲高涨的时候,打击乐即时“高调出现”。不管作品是否还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但就现有的水平来说,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有价值的音乐是给听众带来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更为深远的启发及影响。只要它确实打动了我们,又何必苛求太多的陈规与标准。
        必不可少的“白”
        《轮回》是特邀觉嘎老师的作品,他是四位作曲青年在西藏时的专业老师,如今同期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后。老师的倾情加入使得音乐会变得更加富于温情。音乐力图表现的揭示的是“轮回”的藏传哲学:摒弃“五毒”(欲、嗔、痴、贪、妒),超越“四苦”(生、老、病、死),修悟“三境”(身、语、境)。音乐结构、织体、发展手法都明显的成熟老到,感情也是一种百感交集,更加的复杂,但心底仍然让人体会一种稳重、平静和从容。正如白色,它呈现的是最为单纯的一种色调,却是囊括了所有颜色的集合。
        用白色来比拟,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身为他们的启蒙老师,觉嘎老师为音乐会的前前后后出谋划策,却在“修成正果”的那一刻保持着低调,甘当“一枚绿叶”,让弟子们“艳丽光芒”尽情散发着。我想那四位藏族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培育也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就像一幅幅经幡如果没有白色也就失去了精神核心。

        他们作品的乐器组合突破了常规,模拟法号的长号频繁出现,模拟法器的打击乐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发。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创新,他们身体的符号特征,也注定在他们音乐中始终流淌的都是具有特定喜好与情感:深沉的音色、宗教般的虔诚与肃穆、对故乡亲人的思恋。
        演出的最后异常热闹,舞台变成了白色哈达的海洋,还有形形色色的花束。师生相拥、友人道贺、同道合影,再迷人不过的场景。做为一场学生作品音乐会,它太成功了!即算有漏洞、有遗憾那又如何?人生何时能尽欢!想想也觉得太神奇!北京的天空从来都是一种近似空白的灰蓝,当日的天气却是前所谓有的“奇怪”:层层白云铺满了苍穹,好像连绵不绝的山峦;烈日当头却又凉风习习;阴晴不定、瞬息万变,像极了西藏的天气。让我也觉得现在的北京不是北京了,仿佛又一种冥冥之中的神力在指点江山。在此情此景中,天边飘过来的是带着翅膀的五彩梦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