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举行了4A1班视唱汇报会,4A1班的主要成员包括高中一年级钢琴和西洋弦乐专业的全体学生以及大管和双簧管专业的各一个学生,共21人。音乐会上表演了23个作品,除去体现专业视唱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法国视唱和音程十八首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学生自创作品、由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经典器乐曲改编的多声部视唱、以及中国民歌旋律演唱。
35度的高温,远离市区的演出场地,除去本专业的同行以外,观众并不很多,座位多半空着。但毫不夸张地说,整场音乐会中,每个听者都全神贯注,或者说是他们在悉心倾听,或者说是孩子们的演唱引领着他们悉心倾听。
还沉浸在法国视唱和音程十八首中精微的音准、丰富的情绪变换中;《筝箫吟》、《牧童短笛》、《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古朴、灵动又占据了大家的心房;无论是山西风味的《走绛州》、四川风味的《槐花几时开》、还是东北风味的《小看戏》,其中渗透着多少学习西方管弦乐器的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民歌的热爱;文艺复兴时期四声部无伴奏合唱《在高山深谷间》的庄严肃穆与意大利民歌《缆车》的奔放自由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音乐形象也被学生自如展现;巴托克的双调性作品《游乐颂》、学生自创的爵士风格《礼拜四》以及学生为室内乐和合唱队而改编的《Bolero》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整场音乐会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塌实不张扬,深沉而细腻,心随乐动,很耐听。演出形式多样,可以看出教师很注重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来自澳洲的余锦荣独唱的四川山歌以及双簧管学生刘晓猛独唱的山西民歌还有钢琴系三个学生的弹唱节目,不仅形式新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增强了学生在演奏专业以外甚至是他们在弱项处理上的音乐体验;专业音乐院校以法国视唱体系为教学轴心,加强学习据中国传统器乐曲改编的作品,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深化学生对民族调式感和民族风格韵味方面的音乐体验;教师大胆地选择了反复无数遍、涵义尽在细微变化中的西方经典器乐曲《Bolero》来改编并演唱,学生又能那样地沉住气,像春蚕吐丝把音乐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令人佩服!
虽然没有太多的掌声和鲜花,看得出表演者和观众都很惬意,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从学生的上下场到他们的身体随着歌唱轻微摆动再到他们的眼神时常投向不在场的时空,一切是那么自然,心灵沉浸在音乐的行进中。视唱课是音乐各专业的必修课,也被称为基础课甚至是工具课,很多人是依靠从小学习音乐习得的经验来完成视唱练耳活动,有更多的人由于没有把握视唱练耳课程的要领,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内心听觉,对音乐的感悟也永远停留在表层音响中。附中4A1班同学的表演正向王振先老师在节目单中的寄语一样:“艺术演绎灵魂,技术演示艺术,艺术升华灵魂,技术承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