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原生态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引人关注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06-01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5:40
  本次音乐节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既是对现代音乐这一概念的拓展。除了传统"学院派"所指的现代音乐以外,还包容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音乐现象和话题。5月31日下午,在学院演奏厅举行的原生态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便是"学院派"学者们对当今社会音乐生活的一种关注。在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蔡良玉、韩宝强和我院俞人豪教授。研讨会由安平教授主持。
  田青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他从刚刚结束的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谈起。他说,今年的大奖赛增加了"原生态"唱法,这对我们这些多年做田野工作、关心我国的音乐事业、关注我们的文艺舞台百花齐放的音乐学者来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的民族声乐不仅仅只有一种唱法。通过这个大奖赛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唱法不但进入了主流媒体,而且也得到了群众的赞赏。他认为,用音乐学家的眼光来看,原生态这种唱法具有三个现实意义。第一点是接续历史,重新找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第二点是重新强调艺术的本质,提倡真情,提倡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回归艺术的本真。第三点是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只有一种声音。
  蔡良玉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简介》。她向大家简要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和项目,日本、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参与此项工作的一些主要项目。她认为,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该工作大致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国家行为,第二是科学与学术研究,第三是教育。她呼吁,中央音乐学院有责任研究和考虑如何在我们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问题,特别是高级保护管理的人才问题。
  韩宝强研究员主要谈的是原生态民族音乐的保护问题。他认为保护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是指技术上的。杨荫浏先生早年对《二泉映月》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要尽量用好的录音、录像设备记录下原生态民族音乐的音响和影像。在软件保护方面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乌苏里船歌》。如果没有这首歌曲,人们也就很难能够知道那首赫哲族民歌。
  俞人豪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他建议将 "原生态"改为"乡土民间艺术",因为"原生态"的概念不是很准确,容易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他认为,文化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界有所不同。艺术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艺术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文化上,我们一个要注重保护,另外一个就是要关注它的变化,这也是音乐学家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乡土民间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无可质疑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是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它不一定需要完全依赖于产生它创作的生态,可以离开产生它的原有环境而加以传承。专业音乐院校有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责任,应该把硕果仅存的民间艺术家请进学院(音乐传授较为稳定的场所)。因要保持原生态艺术而要保持原生态的生活,是不现实的。创造艺术的当地百姓有发展生产,提高自己生活质量、接受其他文明的权利。作为学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他们的生活,但我们可以关注原生态艺术的发展变化。与其"热炒"原生态,不如多做一些保存、传承、传播的工作,哪怕是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博物馆式的,一个是商业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