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开幕式后,伽美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异国风情掀起了音乐节的第一个小高潮。此次参加音乐节的伽美兰乐队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伽美兰,在印尼语中的原意是"用手操作","敲击"的意思。在印度尼西亚的伽美兰主要分为爪哇岛、巴厘岛两类。由于两个岛的居民所信仰的主要宗教有所区别,因此在伽美兰的风格上有所区别。但所用的乐器都十分精美,庞大,大多是青铜制。乐器以按吊挂型,水平放置型组合的乳锣类乐器为中心,在功能上主要分为为旋律装饰、连贯用;演奏旋律骨干;以及控制全乐队节奏和力度的功用的不同乐器。在演奏方式方面,绝大多数演奏者都是坐在地上演奏,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在分类上,除了乐器的伽美兰,还有一部分伽美兰属于人声伽美兰。主要是由于在礼拜仪式中,不允许运用乐器,因此便出现了人声。人声伽美兰在这次的表演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开幕式酒会上,伽美兰乐队通过音乐的形式把我们引入音乐会现场就是在演奏的同时发出"嗑嗤,嗑嗤"的声音。在伽美兰音乐会专场中,这种声音再次出现。
这次伽美兰音乐活动主要分为演奏会与研讨会两部分。
演奏会集中为我们体现了印尼岛的音乐风情。首先我们为其特别的服装而感到惊讶。精致、闪亮的服装以及后半场出现的面具,都在不同程度上带出了音乐中的神秘。其次,表演中还有一部分是歌舞结合的。艺术家的舞蹈风格是我们很少接触的,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在演唱上,除了传统的伽美兰音乐,艺术家还为我们演唱了两首伽美兰乐器伴奏的流行乐曲。当然最精彩的还是伽美兰乐器的演奏。此次演出所用到的乐器有大吊锣,金属排琴,双面鼓,以及加入的电吉他等。演奏家精彩的表演,不同音响效果的乐器,不同的节奏,高超的技术,使我们得到很高的听觉享受。在演奏作品中,最后一首乐曲特地为北京现代音乐节创作,音乐描绘了12世纪的一个中国富商的女儿嫁到巴厘岛王国的故事。其音乐既有舞蹈,又有演唱,既有表演演员的念词,又有故事情节。已然类似于我们熟悉的音乐剧。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风格与音乐剧风格不同,而且篇幅短小。
在演奏会后的第二天,音乐节举办了伽美兰音乐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伽美兰音乐的研究专家Dr. Manolete Mora(香港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为我们大体介绍了伽美兰音乐。但教授用了更多的时间对如何演奏这些五彩缤纷的乐器为我们作了介绍,而且请了20位同学上台亲自演示。真是让我们好好地过了瘾。也因此,我们对演奏家产生了更深刻的敬佩之情。因为相邻的演奏者的节奏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相邻的大锣与中锣进入的点是不同的,教授给我们的学生要求为:大锣在8个点中的第4与第8点上进入,而中锣是在第5点与第7点进入。类似的其它乐器的节奏性都不相同。而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节奏,并且它在发展中变化,构成一个完整的曲目,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演奏会和研讨会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异国文化、异国风情,同时学到许多知识。在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审美快感,正是这种欣喜的快感使我们不断的产生动力去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与文化,也衷心地祝愿这种文化的交流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