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成就自我风格,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听高参小提琴音乐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05-17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5:44

  音乐会没有隆重宣传,却在音乐会开始前,已经人头攒动了,主人公人气之高不言而喻,让我觉得自己如同一个准追星族,紧张而又激动的等待着乐音奏响的那一刻。
  看着一整段演奏者的个人简历,它就像盛满果实的口袋,每一个闪光点都记载着演奏者的成长和音乐的路程,那一定是有欢乐也有辛酸。各样的奖项,演出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年轻有为,却也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从古典时期的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浪漫主义的门德尔松的第二号三重奏,加演的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月光》到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当代作曲家Matthew·Planchank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而作的"Pax Americana"。顺着这两百多年的漫漫长路,每一首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作曲家各自的心路历程,而每一首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高参。
  两首协奏曲情绪、风格以及表达上都存在着强烈的对比,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最佳的转换也是我所好奇的。莫扎特的这首协奏曲是《萨尔兹堡协奏曲》的最后一首,搀杂着法国和德国的共同影响,虽然少了一些第三、四号协奏曲的特立独行,求新求变,但仍有一些出其不意的乐思,如开始的快板乐章小提琴主题进入之前插入一段类似独白的抒情性段落。这一段拉得非常舒服,音质就像光亮的绸缎,没有丝毫的杂质。这种音色弥漫着全场,有如流金般色泽的声音带来了温暖的阳光与充实感,实在很让人享受。旋律在人们还意犹未尽时便切换到了小提琴主题,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直接、坦荡,意气风发,干净饱满的发音,准确到位的控制让乐句在悄然之间各显神通,"改头换面"。慢板乐章比我预想的要慢,先入为主的音响印象,使我带着些许的抵触,但我很神奇的发现反感不知不觉地在从容平和的旋律中一点点融化、消散。细碎的律动雕琢着每一个短小的音符,使这一徐缓乐章呈现出别样的风貌。第三乐章采用的是古老小步舞曲形式,也渗透着演奏者个人的想法,少了一般人通常理解的诙谐感觉,而突出了歌唱性。完整的协奏曲下来已经刻画出了一个鲜活的莫扎特形象,相当到位。唯一遗憾的是伴奏稍欠细致,错音要不太明显才好。
  这种色彩的体验也同样在《月光》中浮现,当我听到那如痴如醉的音乐精神也随之迷幻。只盼自己是站在窗前的李白,但绝没有那份忧伤。遥望一轮明月在夜空里缓缓游走,稍挂着淡淡云烟。空气里弥漫着浮云与薄雾,缥缈的月光散落人间,轻轻拾起,美不胜收。人在其间停留,大概也就体会到了成仙的虚幻了吧?
  然而演奏者要表现的还远不止天使、诗人,还有卷入社会动荡中的彷徨者。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无疑是音乐会的重头戏,也是我无比期待聆听到的。这首乐曲在被当局批判下使作曲家对艺术方向产生了迷茫,稿件藏在箱底达七年之久。作品由四个独立式的乐章组成,纠错着复杂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
  冥想性的初始乐章,尽管不属于十二音技法创作而成,但在乐句里却已经包括了所有半音,将忧郁悲观生动描绘。第二乐章,半音化的音群,音型的快速交替,节拍的更换,在如此的速度中想必是很有难度,演奏者一气呵成。第三乐章放弃了之前采用的现代手法,取而代之的是古老的帕萨卡尼亚舞曲体裁,由圣咏式的固定低音主题与八段变奏构成,感人肺腑的音符,行进的节奏时时让人有一种难以释放的凝重。琴弦共振的泛音,就像附着在琴体上的灵魂,是演奏者达到了一种忘我的投入,是与音乐的合二为一。在演奏中,好些时候,舞台上的演奏者好像就那么消失了,而只剩下了音乐本身,这很神奇。这首乐曲在体力意志上都是对演奏者的考验,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实属不易,深沉并昂扬着,总之很精彩!就个人看法,如果第二乐章再多加锤炼,必然会更臻完美。
  剩下的两首都是小型室内乐作品,配合默契,声部平衡把握得很好。门德尔松的完成得相当好,非常清晰,有时都有似乎在听唱片的错觉。新作品不曾听过,但从一种经历时空穿梭,流星飞窜的感觉来推测,现代特征必定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音乐会很丰富,也很成功,经久的掌声完全发自听众的心底,而乐声也仍在耳畔回味。在我看来,他的音乐宛若水晶,因为水晶闪耀却并不像钻石那样锋芒毕露,它折射的光晶莹淡雅,恰到好处。正如他的演奏,低调却蕴含着让人无法预计的能量,并且让听者深信它永不被击溃。不但如此,水晶还是讲究切割技术的多面体,他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风格的束缚,作出各种尝试,精益求精。有这样的追求还愁没有好的音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