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向经典致敬——中国人民大学话剧团将来我院演出话剧大师经典剧目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11-17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5:40

        2006年12月16日(周六)下午三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将在学院演奏厅为广大观众特别奉献一台由中国人民大学话剧团表演的布莱希特的经典话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以此纪念伟大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诞辰五十周年;同时此台节目也是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制作周的演出项目之一。
        本台节目不收门票,免费观看。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邀请高校知名话剧团来我校进行话剧演出,不仅可以让广大观众更深刻地了解话剧艺术,而且能够加深学院之间的艺术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有着多重的纪念意义。
        今年的8月14日是德国戏剧作家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逝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位气质忧郁,酷爱雪茄的天才剧作家在他漂泊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剧作和重要的戏剧理论,成为人类戏剧史上一颗熠熠闪耀的巨星。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就是由他创作的一部为反法西斯斗争服务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底流亡瑞典期间。1938年希特勒取得党政大权和最高军事指挥权之后,为了实现其侵略扩张意图,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进行了人事安排,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全自己,一方面同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以图束缚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另一方面又大量向德国贩卖钢铁,供它制造战争武器。布莱希特创作这出戏的目的,在于告诫西方各国政府放弃对德“中立和不介入政策”,不要幻想在同德国做买卖中捞取任何利益,如他所说:“若要同魔鬼共进早餐,必须有一把长勺子。”
        《大胆妈妈》的时代背景是德国三十年战争。剧中女主人公名叫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她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依靠,发财的来源。剧中一个士兵望着她的大篷车预言:“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它交出些什么。”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大胆妈妈》是一出历史剧。欧洲传统历史剧多取材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及其国事活动,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描写的是英国历史上的亨利四世或约翰王等人的事业及其命运;马洛则把爱德华二世作为剧中英雄人物。布莱希特选择小人物作剧中主角,描写他们在历史活动中的遭遇,他们不是建功立业的英雄,而是历史的牺牲品。三十年战争在布莱希特看来,并非“宗教战争”,而是“内战”,是国与国和党派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不管谁胜谁败,下层人民永远是牺牲品。布莱希特在剧中借大胆妈妈的口表达了他的平民历史观:“谁失败了?上头的大亨们和下面的人的胜利和失败不是一回事,不,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管胜利和失败,我们普通老百姓总归要倒霉的。”
        大胆妈妈是个随军叫卖的小商贩,在她看来,大人物发动战争,是为了赚钱,而像她这样的小人物,至少也该从中分享一钵残羹剩饭,以便养活自己,养活子女,这是她认为“只有战争才能把人养得更好些”的理由。一旦她想到两儿子先后离她而去,女儿又被打伤,感到惆怅时,她又咒骂“这战争真该死!”小人物的目光短浅,使她看不到自己的小买卖同大人物的大买卖之间的联系,这样,大胆妈妈在做买卖和对战争的态度问题上,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她用做买卖的行动,延续和支持了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又毁灭了她的儿女。本想到用战争保存自己,战争反倒毁灭了她的家庭。这正是这出戏的教诲意义。最后,当她落得孤身一人时,仍念念不忘“我又得去做买卖了”。大胆妈妈是一个战争的牺牲品,同时又是一个战争的支持者。布莱希特把她塑造成一个始终未觉悟的人,她丝毫未从自家的遭遇中汲取必要的教训,甚至根本未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离散死亡负有道义责任。对于这一点,很多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大胆妈妈最后应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和批判。布莱希特却认为,观众不必期望她最后从自己的经历中认识错误,作者也没有义务非得这样描写,剧作者的目的应该是让观众在这个悲剧故事中受到启发,认清并痛恨这种掠夺战争,只要观众认清大胆妈妈的盲目行动,这出戏就算达到了目的。充分尊重和信赖观众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布莱希特美学主张的一个突出特点。
        大胆妈妈的孩子们是战争的真正牺牲品,他们的死亦与各自的性格有关。长子哀里夫是个勇敢机智的人,他的死是由于他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里去显示自己的英雄行为。次子施伐兹卡司是个老实人,但他的老实近于愚昧,正是这一点招致了他的死亡。哑女卡特琳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由于她的行动打破了侵略者的计划,被士兵打死。在布莱希特笔下,孩子们的死不只是战争造成的,大胆妈妈的处世态度也是造成他们死亡的重要原因。哀里夫被招募员拐走时,她只顾同上士讨价还价;施伐兹卡司遇到生命危险时,她却为了买卖不受损失,而不去救他;卡特琳早在被士兵打死之前,就成了大胆妈妈做买卖的牺牲品。卡特琳在剧本里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在会说话的人争论该不该救人时,她从燃烧的茅屋里救出一个孩子;为了拯救哈雷城里的百姓免遭皇家军队的屠杀,她不顾会说话的人的阻挠和威胁,爬上茅屋擂鼓报信。一个不会说话的人,用行动说出了善良人该说的话。哑女卡特琳在布莱希特戏剧人物画廊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很有说服力的形象,因为哑,她只能用行动表达人生信念和对生活的认识,她用行动表明,她反对大胆妈妈那种认为小人物面对战争无能为力的信条。卡特琳身残智不残,她是唯一用行动表现了她的人性的人物形象。从戏剧学角度来说,她构成了大胆妈妈这个形象的对立面。
        此外,大胆妈妈的孩子都有影射时代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构思的机智。大胆妈妈的孩子们是一群“杂种”,他们所认识的父亲,并非都是亲身父亲,在别人看来这是十分奇怪的,大胆妈妈却认为这很“自然”,因为决定这个家庭的,不是“种族”因素。这显然是作者针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精心构思出来的。哀里夫被母亲称为“芬兰魔鬼”,说明他的父亲是芬兰人。施伐兹卡司(“瑞士奶酪”的谐音)这个名字表明,他的父亲是个瑞士人。卡特琳是“半个德国人”,由于遭到士兵暴行而失掉语言能力,可在残疾人身上人性犹存。卡特琳这个形象体现了那些被法西斯驱逐出家园,遭到迫害的德国反法西斯战士,在无法用语言向德国人民说话的情况下,仍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品质。
        本次来我院参演这出话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话剧团,他们将于今年12月8日在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表演这出话剧。另外,这出话剧的导演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话剧团的资深团员宋双辉,他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四年级,他对于这部话剧界的经典名作也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向我们介绍了该团的基本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话剧团成立于1991年,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支拥有六十多名现役团员的大规模业余剧团。剧团分工明确,编制齐全,具有鲜明的大学生特色。话剧团的历届团员均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他们无一例外的热爱着话剧艺术,他们中有的喜爱戏剧表演,有的爱好文学创作,有的在美工和设计上独具匠心,所有这些力量汇集在这个团结、轻松、富有活力的集体,就形成了集创作、表演、舞台美术和艺术形象设计为一体的优秀团队。剧团自成立以来,先后排演了近六十部风格各异,规模不一的话剧作品。先后与著名导演田沁新、王晓凡、高深、周乔、赵淼等合作,形成了首都高校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中代表作品有表演训练性的《蠢货》、《主角登场》等,有实验性的《思凡》、《朱丽小姐》、《洒满月光的荒野》等,有经典之作《樱桃园》、《雷雨》、《北京人》、《老妇还乡》、《孟丽君》、《暗恋桃花源》等,有少为人知的深具价值的《罗慕路斯大帝》、《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青春的觉醒》等,还有反映我们自己生活和关注目前原创热点的《绿荫里的红塑料桶》、《悟空传》、《话剧青春》等。此外,话剧团更以精良的宣传制作享誉人大,从“松涛制作”到“玩偶青春”,话剧团形成了一支别具风格的宣传小组,他们制作的海报和宣传资料,使话剧团的名字总能鲜明生动地走近同学的视野。话剧团每年的专场均是校园内最受欢迎的文艺活动之一。无论是八百人大还是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每逢话剧团的演出总是挤满了热情的观众。每年十一月中旬推出的年度大戏,是话剧团长期形成的传统项目,上演以经典剧目为主的大戏,在广大同学中有很大的号召力。而每年三四月间的独幕剧专场,专门上演短小精悍的剧目,并且贴近观众,也深受同学喜爱。每年六月推出的毕业大戏,是所有大四团员在人大本科阶段的最后一次演出,也是所有毕业生最珍贵的毕业留念之一。以上这些演出活动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近年来,话剧团不断的推出不同形式的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人大的戏剧氛围。话剧团对所有的团员都要进行很全面的培训,包括发声、形体、舞台技能、观察生活、编排小品、剧本创作、海报制作,舞台美术等,在参加话剧团活动的过程中,各个团员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今后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话剧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话剧艺术,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向更加丰富、更加活跃的方向发展。
        宋双辉同时向我们表示,中央人民大学话剧团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第六届策划制作周的演出,他们将竭尽所能,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广大师生奉献上一台高质量的话剧演出,向经典致敬。
        经典话剧,全心演绎,就让我们走进学院演奏厅,共同期待它的完美诞生吧!

        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照片与生平
        布莱希特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1898年2月出 生在巴伐利亚州。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经理。1917 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文学,兼攻医学。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他被派往战地医院服务。革命失败后,继续大学学习,对戏发生浓厚兴趣。同年写出第一部短剧《巴尔》,攻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1922年写出《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创作:《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剧》、《措施》、《例外与常规》等教育剧。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带着妻子儿女逃离德国,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返回柏林(东)定居。1949年与汉伦娜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并亲任导演,全面实践他的史诗戏剧演剧方法。1956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他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变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论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等剧的导演分析。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 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文艺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 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作的贡献。
        剧目代表作有:《巴尔》、《夜半鼓声》、《城市丛林》、《人就是人》、《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巴登的教育剧》、《措施》、《例外与常规》、《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公社的日子》、《杜朗多》、《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