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寻找自己的音乐之路——中国新艺术歌曲演唱会暨新艺术音乐座谈会在我院成功举行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10-31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5:42

        10月17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公室策划并主办的“龚琳娜新艺术歌曲”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女主角龚琳娜淡妆素衣,脚蹬一双圆口布鞋,简约而充满活力。与扬琴、笙、笛箫、古筝、与大提琴的组合下,她声情并茂地演唱了9首歌,曲曲不同又曲曲有情,充满了浓重的中国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每位观众。如果说一开始许多人是抱着“看一看”的好奇来到演奏厅的,那么在音乐会结束之时,人们完全被“震撼”了,感动、感佩之情充盈心头。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大家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这种感受,夜里十点多才渐渐散去。
        音乐会上龚琳娜先后演唱了《静夜思》、《腊梅》、《你在哪里》、《将进酒》、《山中问答》、《泊》、《悲情欲望》、《忐忑》、《走生命的路》等九首歌曲,另外一首器乐合奏《青竹》,全部为德国作曲家老锣(中文名)所作。既有中国古诗词谱曲,如《山中问答》、《将进酒》,又有龚琳娜作词的《腊梅》、《走自己的路》,还有只有衬词、即兴而歌的《忐忑》等,曲风多样,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中国艺术歌曲的写法,现代感很强。龚琳娜的演唱不拘一格,跨度很大,时而优雅纯净如天籁之音,时而粗砺狂野如山间呐喊,时而是都市中的低吟浅唱,时而又带有浓重的民族风情,间或能听到歌者采用了京剧中黑头的唱腔,让人眼花缭乱。龚琳娜的演唱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自由驰骋在歌曲的意境中。作曲家配器干净到位,几件民族乐器的控制非常精致,音乐和谐流畅,自然朴实,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韵味。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音乐会最打动人的是音乐和歌声中的真诚,发自内心的歌咏、如入无人之境的表达,将听众带到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境界。
        音乐会结束,短暂的休息之后,新艺术音乐座谈会开始了。理论家李西安、作曲家唐建平、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邹文琴和扬琴讲师熊俊杰,欧洲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高文厚(中文名)、老锣落座,龚琳娜在观众席中。在座谈会主持人——北京音乐台民歌节目主持王卓的提问中,围绕着“传统 变革 统一性——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发展”的话题,几位分别谈了对音乐会的印象。
        李西安说艺术最重要的是创新,这场音乐会很有新意,很吸引人,不管是悲情还是欢乐,都是酣畅淋漓的表达;在听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去想这些音乐是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被音乐牵引着,是近来非常让人感动的一场音乐会。唐建平向老锣表达了一个同行的敬意之后,又以作曲教师的身份提醒在座的学生:写音乐最重要的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写,写音乐要饱含着对音乐的爱,这是这场音乐会最大的启示。老锣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去发掘、耕耘,音乐风格多样,这种执着的精神被唐建平总结为“一位来自先锋艺术发源地的作曲家来中国寻找对音乐的情感”。邹文琴是龚琳娜附中、本科读书时的主课老师,对她非常了解。她眼中的龚琳娜非常有想法,从来没有退缩过,做人很真诚、自信;音乐也如此,用心、全力以赴,尽管她走了一条非常艰辛的音乐之路。熊俊杰与老锣和龚琳娜合作多年,可谓志同道合,他说从没把龚琳娜当成一个歌手,而是把她当作一件乐器,之间是一种器乐化的合作。而与老锣的合作刚开始很不顺手,相当“痛苦”,因为曲子很难演奏,与通常的技法不大相同,“与老锣合作后,我把过去读书时的课本全翻出来了,重新研读。”渐渐地,他说他明白了作曲家的意图是不断地挖掘一种乐器表达情感的可能性,一个演奏员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有责任把乐曲演绎得到位,这也是一种真诚。不仅如此,他呼吁演奏家要与作曲家真诚合作,把心中的“壳”去掉,把心灵和头脑打开,进行朴素、坦白的交流。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评价龚琳娜的唱法用了一些传统声乐教学中不“允许”使用的方法,是唱法上的突破。
        龚琳娜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参加了第九届CCTV电视大奖赛获得银奖,一曲《斑竹泪》给人印象深刻,获多家电台和晚会邀请演出,因为被要求“对口型”,龚琳娜认为是“欺骗观众”拒绝演出。龚琳娜现已定居德国,回忆当年“当红歌星”的那几年,她对音乐会当晚的观众说:“没有根,很迷茫,唱一些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的歌,叫无法落地”。于是她开始走自己的路,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她先是到贵州老家采风,去内蒙、走西藏新疆学习那里的音乐,听各地各国的民歌,学各种各样的唱法。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七年让她很自如地能学习别人的唱法,关于技法和音乐的关系,她的理解是“声音是通道,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走自己路的龚琳娜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这样有个性、幸福的音乐家越多,我们的听众能听到音乐也才能越丰富,不是吗?
        老锣是在柏林学习的作曲,但是对中国音乐一无所知,偶然地,听到了中国的古琴,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中国音乐没,于是有了现在自己的音乐语言。许多时候后他被问道“不是中国人,为什么会写那种音乐,这个是中国音乐吗?”他回答现在的音乐语言很个人,一个人的经历、阅历、环境、趣味等早就了每个人的音乐语言,关键是知道自己音乐的根在哪里,你写的音乐会不会被人理解。老锣收到了一个纸条,一位学生请他具体谈一节音乐是使用的是什么技法,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这位德国人面露困惑:这个对你很重要吗?没有直接回答。
        高文厚是许多中国音乐家的朋友,他近年来将许多音乐家的作品介绍到西方的音乐节演出,他当晚并没有谈音乐,而是提醒观众要珍惜龚琳娜这样的歌手:无论中西方,现在假的、做作的歌手太多了,龚琳娜很不容易,她用了很长时间走自己的路,与老锣的音乐一样直接走到我心里。
        这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公室策划并主办,由于音乐会的成功,中国音乐学院已经邀请龚琳娜在合适的时候回母校表演,为在校师生演绎艺术,感染更多的学子真诚地做人,真诚地作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