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50周年纪念活动——座谈会之二“展望未来”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11-29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5:37

        2006年11月26日下午 14点30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在演奏厅主持了音乐学系建系50周年纪念座谈会之二―――“展望未来”。诸多学者各抒己见,就音乐学学科建设、音乐学专业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体现了音乐学这一学科蓬勃发展的现状,也以此种方式表达对我院音乐学系50年庆典的热烈祝贺。
        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认为,当前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如“走平衡木”,其一,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继续;其二,是探讨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他特别提到,各级学者呼吁的强烈与操作的软弱形成对比。如何将已有的共识和理念真正有效的实施到教育实践中去,是当前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提出,音乐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并就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经验,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谈到,学科建设的评估指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才建设。即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发展。
        2.基地建设。如图书资料、研究设备等等。特别提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开办的音乐学官方网站建设的尝试。
        3.科研项目建设。即有组织、有团队的发展科研项目来拉动学科发展。
        4.活动的组织。即学科的活跃性和影响力。
        5.教学。这里主要是指研究生教学,即研究生教学的成果在学科内部的影响力。
        韩钟恩(上海音乐学院)首先在杨燕迪发言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新问题,即“如何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音乐学的‘学统’。”他认为,“学统”包括“教学传统”、“教育传统”和“学术传统”。并提出,各个院校应当发展自己的音乐学专业的独特性,而这正是学科立足的根本。第二方面,韩钟恩谈到了音乐学院人才培养的问题。他认为,音乐学院的人才的培养,具有保守性。如何在这种保守的“围墙”中来成就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且是最最讲究自由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他提出,“必须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的强化艺术审美感官、不断的深化理论历史视野、不断的拓展学术理念智慧、不断的提升创新思想境界。总而言之,就是在全面促进音乐学学科建设的进程当中,我们要合理的规划一个本身自己这个学科的“学统”,即(培养)学者的台阶”。他认为这个台阶应该有三部分:
        1. 小学基础。即知识奠基。
        2. 中学能力。即理论驾驭能力。
        3. 大学精神。即思想的升华。
        陈铭道(中国音乐学院)首先就音乐学专业的就业问题谈到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把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成一个‘泛音乐学’的课程,即学生毕业可以作音乐学的工作、进一步深造,也可以作其他的工作。”他认为,在中国,靠“坐而论道”,能在综合类大学立足仍然不易。虽然音乐学正在日益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学术领域,但是有时仍被认为是学术的“枝末旁节”,所以,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还要靠大家的努力。他说:“我们的职业生涯上是已经止步了,我们现在教的孩子将塑造21世纪。这就是我们肩上的责任。”
        余少华(香港中文大学)首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的发展情况和与内地发展的不同。继而他提出,国内有很多好的专家学者,但是与世界的沟通比较欠缺。因此他认为,一方面,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多种语言应用的能力应该积极培养;另一方面,希望有大批优秀的翻译涌现;而前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
Biancorosso(香港大学)介绍了香港大学音乐学的发展情况。他说,香港的人文科学具有国际性,各种          国外的音乐学潮流都能够得到包容。同时他提出,“Find the way to make both student and people understand‘knowledge of music’”,即音乐不仅是表演艺术,音乐作为一种知识的存在也是十分重要的。
        何平(华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以理工科院校为例,谈到音乐学学科在音乐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中起到的重要的“领头羊”作用。他将这一作用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对整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影响。在整个艺术学院(包括音乐、舞蹈和美术专业)中,其理论思维对表演专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影响很大。特别提到,音乐美学课在理工科院校非常受欢迎。
        3.音乐学学科带有的提升学术层次的影响力。 
        林青华(香港浸会大学)在介绍了香港浸会大学音乐学发展状况后,提出内地和香港的音乐学教育方面,有很多问题是共通的。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学习音乐历史就是背,甚至有人说,教音乐史的人记性好就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两地的老师在教学中彼此吸取经验,互相学习。
        俞人豪(中央音乐学院)建议音乐学系设立“音乐图书出版”方向。他说,音乐学的研究成果主要的体现方式就是音乐图书。音乐图书出版,一方面是承载音乐学学者研究成果很重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出版社众多的岗位需要我们培养出这方面的专业合格人才。
        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烈祝贺,同时对前辈老师们在音乐学学科上所作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
        孙晓辉(武汉音乐学院)说,目前国内的音乐学发展面临重要的转型期,如何看待学术发展和教学的关系,如何使学术成果迅速转化成教学成果,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谈到音乐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她提出:
        1.科研和教学的结合。
        2.音乐学理论和社会艺术文化产业的连接。
        3.国内的音乐学发展和世界的连接。
        同时她谈到,今年的12月9日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年系庆,并向全体音乐届同仁发出热情的邀请。
        杜晓十(人民音乐出版社)说,音乐学的成果展示主要是图书、刊物。出版社愿意与大家合作,积极的参与音乐学学科的发展。
        周士斌(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人才培养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像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院校应该把培养高、精、尖的人才作为己任,而不应过度关注人才市场的起伏。他说:“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的素质教育的人才,我们还需要一种精英式教育(的人才),只有把精英式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它才成为一个国家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曾遂今(中国传媒大学)代表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系全体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全体会员致贺词。
        赵为民(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谈到了音乐学的发展前景问题。他认为,首先要考虑就业的问题,并说“这是个根本的问题,也是音乐学的出路问题。”他谈到,首先要转变观念,博士属于精英教育,但是本科是大众教育,硕士基本也要普及。因此,(本科生、硕士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就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他说:如陈铭道提到的“泛音乐学”的问题,即怎样提高音乐学学生全面的素质,这个问题很重要。针对何平的发言,他表示赞同,说:“音乐学专业应该占领公共艺术这样一个阵地。这样,我们音乐学的发展前景还是美好的。”
        讨论持续了尽两个小时,许多学者都觉得时间短促、意犹未尽,最后不得不因为下一活动的安排而暂时告一段落。
        音乐学的明天——令人期待。